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2-14页 |
1.2.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1.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1.2.3 研究路线 | 第13-14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管制疲劳与注视特征概述 | 第15-21页 |
2.1 管制疲劳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2.1.1 管制疲劳定义 | 第15页 |
2.1.2 管制疲劳原因 | 第15-16页 |
2.1.3 管制疲劳影响体现 | 第16-17页 |
2.1.4 管制疲劳评定方法 | 第17-18页 |
2.2 注视特征研究概述 | 第18-20页 |
2.2.1 注视的定义 | 第18页 |
2.2.2 注视特征指标 | 第18-19页 |
2.2.3 管制注视特征研究 | 第19-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案设计 | 第21-29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21页 |
3.2 实验平台 | 第21-26页 |
3.2.1 EyesoGlasses眼动仪 | 第21-22页 |
3.2.2 MP150多导生理记录仪 | 第22-23页 |
3.2.3 模拟塔台管制软件 | 第23-24页 |
3.2.4 EyesoStudioV2.6眼动记录分析软件 | 第24页 |
3.2.5 AcqKnowledge4.4生理记录分析软件 | 第24-25页 |
3.2.6 KSS量表 | 第25-26页 |
3.3 实验环境 | 第26页 |
3.4 实验被试 | 第26页 |
3.5 实验任务 | 第26-27页 |
3.6 实验实施 | 第27-2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实验数据筛选与预处理 | 第29-38页 |
4.1 KSS量表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4.2 脑电数据处理 | 第30-36页 |
4.2.1 脑电波简介 | 第30-31页 |
4.2.2 脑电信号数据处理 | 第31-36页 |
4.3 眼动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疲劳状态下塔台管制注视特征分析 | 第38-59页 |
5.1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8-40页 |
5.1.1 夏皮洛-威尔克检验 | 第38页 |
5.1.2 配对样本T检验 | 第38-39页 |
5.1.3 两配对样本威尔克逊符号秩和检验 | 第39-40页 |
5.2 注视时间百分比分析 | 第40-42页 |
5.2.1 注视时间百分比统计 | 第40页 |
5.2.2 注视时间百分比显著性分析 | 第40-42页 |
5.3 平均注视时长分析 | 第42-44页 |
5.3.1 平均注视时长统计 | 第42-43页 |
5.3.2 平均注视时长显著性分析 | 第43-44页 |
5.4 注视点频率分析 | 第44-46页 |
5.4.1 注视点频率统计 | 第44-45页 |
5.4.2 注视点频率显著性分析 | 第45-46页 |
5.5 注视一步转移概率分析 | 第46-54页 |
5.5.1 注视一步转移概率统计 | 第46-51页 |
5.5.2 注视一步转移概率显著性分析 | 第51-54页 |
5.6 NNI注视指数分析 | 第54-56页 |
5.6.1 NNI注视指数统计 | 第55页 |
5.6.2 NNI注视指数显著性分析 | 第55-56页 |
5.7 注视特征与操作绩效分析 | 第56-58页 |
5.7.1 操作绩效统计 | 第56-57页 |
5.7.2 操作绩效显著性分析 | 第57-58页 |
5.7.3 注视特征与操作绩效分析 | 第5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60页 |
6.3 局限和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附录A Tower管制指令及快捷键 | 第70-71页 |
附录B 卡罗林斯卡嗜睡量表(KSS)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