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绒和棉共纺牵伸控制装置设计与纺纱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长短纤维的定义及分类 | 第11页 |
1.2 长短纤维共纺技术 | 第11-14页 |
1.2.1 长纤维切断 | 第11-12页 |
1.2.2 通过工艺设计实现长短纤维共纺 | 第12页 |
1.2.3 包芯纱与包覆纱工艺 | 第12-13页 |
1.2.4 滑溜牵伸 | 第13-14页 |
1.2.5 斜位纺 | 第14页 |
1.3 适用于长短纤共纺的细纱专件的发展 | 第14-16页 |
1.4 牦牛绒的性状与应用 | 第16-20页 |
1.4.1 牦牛绒性质 | 第16-19页 |
1.4.2 牦牛绒纺纱工艺 | 第19-20页 |
1.5 课题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3 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附加H形后区压力棒的上销组件的设计及应用 | 第22-34页 |
2.1 附加H形后区压力棒的上销组件 | 第22-25页 |
2.1.1 装置结构设计 | 第22-24页 |
2.1.2 装置实施方式 | 第24-25页 |
2.1.3 模型分析与槽深的确定 | 第25页 |
2.2 装置优势 | 第25-26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6-27页 |
2.3.1 实验材料选择 | 第26页 |
2.3.2 实验工艺设计 | 第26-27页 |
2.3.3 实验方案 | 第27页 |
2.4 纱线质量检测及分析 | 第27-33页 |
2.4.1 纱线细度及捻度 | 第28页 |
2.4.2 纱线表面形态 | 第28-29页 |
2.4.3 纱线毛羽性能 | 第29-30页 |
2.4.4 纱线的条干CV | 第30-31页 |
2.4.5 纱线拉伸断裂长性能 | 第31-33页 |
2.5 小结 | 第33-34页 |
3 附加隔距调节器的设计及应用 | 第34-50页 |
3.1 附加隔距调节器的上销组件 | 第34-37页 |
3.1.1 装置结构设计 | 第34-35页 |
3.1.2 装置实施方式 | 第35-36页 |
3.1.3 模型分析与槽深的确定 | 第36-37页 |
3.2 装置优势 | 第37页 |
3.3 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3.3.1 实验材料选择 | 第37-38页 |
3.3.2 实验工艺设计 | 第38页 |
3.3.3 实验方案 | 第38页 |
3.4 纱线质量检测及分析 | 第38-48页 |
3.4.1 纱线细度及捻度 | 第39页 |
3.4.2 纱线表面形态 | 第39-41页 |
3.4.3 纱线毛羽性能 | 第41-43页 |
3.4.4 纱线的条干CV | 第43-46页 |
3.4.5 纱线拉伸断裂长性能 | 第46-48页 |
3.4.6 纱线耐磨性能 | 第48页 |
3.5 测试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3.6 小结 | 第49-50页 |
4 带轮隔距调节器的设计及应用 | 第50-64页 |
4.1 附加带轮隔距调节器的上销组件 | 第50-53页 |
4.1.1 装置结构设计 | 第50-52页 |
4.1.2 装置实施方式 | 第52页 |
4.1.3 模型分析与槽深的确定 | 第52-53页 |
4.2 装置优势 | 第53-54页 |
4.3 实验设计 | 第54-55页 |
4.3.1 实验材料选择 | 第54页 |
4.3.2 实验工艺设计 | 第54页 |
4.3.3 实验方案 | 第54-55页 |
4.4 纱线质量检测及分析 | 第55-62页 |
4.4.1 纱线细度及捻度 | 第55-56页 |
4.4.2 纱线表面形态 | 第56-57页 |
4.4.3 纱线毛羽性能 | 第57-59页 |
4.4.4 纱线的条干CV | 第59-60页 |
4.4.5 纱线拉伸断裂长性能 | 第60-61页 |
4.4.6 纱线耐磨性能 | 第61-62页 |
4.5 小结 | 第62-6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5.2 课题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