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2.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和谐社会背景下道德情感的价值凸显 | 第17-26页 |
(一) 道德教育中的情感内蕴 | 第17-22页 |
1.道德情感的定义 | 第18-21页 |
2.道德情感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联动作用 | 第21-22页 |
(二) 和谐社会背景下道德情感的"和谐"追求 | 第22-26页 |
1.用道德情感牵引社会和谐力量的共聚 | 第23-24页 |
2.用道德情感促进心灵的和谐,道德人格的完善 | 第24页 |
3.用道德情感帮助矛盾的解决,融化人情冷漠的坚冰 | 第24-25页 |
4.用道德情感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更多的关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第25-26页 |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现状 | 第26-31页 |
(一) 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 | 第26-28页 |
1.道德情感的发展呈动态的稳定 | 第26页 |
2.道德情感的表露内隐与外显兼具 | 第26-27页 |
3.道德情感的作用功利性和道义性并存 | 第27-28页 |
(二) 大学生道德情感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1.传统伦理中"仁""爱"道德情感式微 | 第28页 |
2.正确的道德情感受到不同价值观的挑战 | 第28-29页 |
3.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选择的脱节 | 第29页 |
(三) 引发大学生道德情感危机的原因 | 第29-31页 |
1.道德情感偏好的传统积累在逐渐消逝 | 第29-30页 |
2.多元文化背景下道德情感标准混乱 | 第30-31页 |
3.道德情感的实践体验缺乏 | 第31页 |
三、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机制 | 第31-41页 |
(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培育的基本目标 | 第31-34页 |
1.坚定情感意志以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 | 第31-32页 |
2.在投身社会实践中学会分辨和趋避荣耻 | 第32-33页 |
3.在品德塑造中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 第33-34页 |
(二) 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内容 | 第34-41页 |
1.荣耻情感 | 第34-36页 |
2.道德敬畏感 | 第36-38页 |
3.同情心 | 第38-40页 |
4.责任感 | 第40-41页 |
四、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操作路径 | 第41-51页 |
(一) 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原则 | 第41-45页 |
1.实践性原则 | 第41-42页 |
2.主体性原则 | 第42-43页 |
3.层次性原则 | 第43-44页 |
4.长期性原则 | 第44-45页 |
5.合作性原则 | 第45页 |
(二) 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对策 | 第45-47页 |
1.重视道德情感培育中三维度的均衡发展 | 第45-46页 |
2.强调道德知识和道德实践的融合 | 第46页 |
3.加强个体主体意识的培养 | 第46-47页 |
(三) 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具体操作路径 | 第47-51页 |
1.道德情感培养的可选模式 | 第47-48页 |
2.以学校为中心,形成道德情感培养的多层次社会网络结构 | 第48-49页 |
3.以宣传教育为手段,营造出积极的舆论导向氛围 | 第49-50页 |
4.激发荣耻道德情感,践行"八荣八耻"荣辱观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