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

磐安“炼火”文化的传播研究--以大皿村为例

内容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第10-11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11-14页
        一、仪式第11-12页
        二、文化第12-13页
        三、人际传播第13-14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14-15页
        一、研究方法第14页
        二、研究意义第14-15页
第二章 “炼火”文化传播的人文地理环境第15-21页
    第一节 磐安“炼火”的地理环境第15页
        一、磐安县地理环境第15页
    第二节 “炼火”的历史渊源第15-18页
        一、“炼火”分布区域第15-16页
        二、双峰乡大皿村“炼火”渊源第16-18页
    第三节 “炼火”仪式的基本语义第18-21页
        一、驱邪祟,保平安第18页
        二、祭祀第18-19页
        三、驱虫治害,保佑五谷丰登第19-21页
第三章 “炼火”文化的传播意义第21-24页
    第一节 民族精神情感纽带和创造力的来源第21页
    第二节 地方群体与个体情感的纽带第21-23页
        一、群体性情感的维系和交流第21-22页
        二、个体的精神支撑与交流第22-23页
    第三节 产业化传播价值第23页
    第四节 民俗价值第23-24页
第四章 “炼火”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第24-28页
    第一节 传播现状第24页
    第二节 传承保护现状第24-26页
        一、传承现状第24-25页
        二、保护手段第25-26页
    第三节 “炼火”活动传承传播问题第26-28页
        一、传播内容不稳定第26页
        二、传播主体老龄化第26页
        三、传播效果有限第26-27页
        四、“炼火”本身存在隔阂第27-28页
第五章 “炼火”文化的传播主体阐释第28-37页
    第一节 仪式主持者第28-29页
    第二节 “炼火”具体流程第29-37页
        一、请神、游神第29-31页
        二、敲锣、欢乐打鼓第31-32页
        三、定桩第32页
        四、定义和杀鸡淋血第32页
        五、生火堆第32页
        六、降胴请神第32-34页
        七、开水火门第34页
        八、炼火第34-35页
        九、半夜餐第35-37页
第六章 “炼火”文化的仪式象征与传播分析第37-55页
    第一节 火崇拜与巫崇拜第37-40页
        一、“炼火”与火崇拜第38-39页
        二、“炼火”与巫信仰第39页
        三、火信仰和巫信仰对“炼火”的传播意义第39-40页
    第二节 “炼火”中的“神”的传播第40-43页
        一、“炼火”中“神”的本质第40-42页
        二、“炼火”中“神”的意义第42-43页
    第三节 “炼火”活动中人与神的交互传播第43-48页
        一、“炼火”的仪式诞生第43-46页
        二、“炼火”中的人与神第46-48页
    第四节 “炼火”的象征性传播第48-55页
        一、象征符号的定义和特点第48页
        二、象征性传播第48-49页
        三、“炼火”文化传播的场域构建第49页
        四、仪式中符号的分类第49-55页
第七章 建议和对策第55-58页
    第一节 建立“炼火”仪式的资料文本收集第55页
    第二节 重视传承人,培养接班人第55-56页
    第三节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第56页
    第四节 摆正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第56-57页
    第五节 在传承中发展创新,在创新之中传承保护第57-58页
结语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后记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健康传播视域下《人民日报》医患关系报道框架分析(1985-2016)
下一篇:民国时期驻外记者的缘起和发展--以1920年代北京《晨报》为中心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