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电影视域下罗兰·艾默里奇科幻灾难电影中意识形态的话语分析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艾默里奇其人其作 | 第8-11页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第四节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类型元素之于美国科幻灾难片 | 第15-21页 |
第一节 类型电影与类型元素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科幻灾难片的类型元素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类型元素、类型表象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艾默里奇科幻灾难电影中的意识形态建构 | 第21-33页 |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下的民族主义及其变体 | 第21-25页 |
一、人类·外星人·假想敌 | 第21-22页 |
二、战争中的经典英雄 | 第22-23页 |
三、美国中心主义与反恐政治 | 第23-25页 |
第二节 价值迷失的科学主义 | 第25-28页 |
一、人类·怪兽·科技 | 第25-26页 |
二、利益间博弈的成长式英雄 | 第26-27页 |
三、后工业社会下技术理性的批判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反人类中心的生态主义 | 第28-33页 |
一、人类·自然·人性 | 第29-30页 |
二、集体中的式微英雄 | 第30-31页 |
三、灵魂救赎与宗教反思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意识形态转变下灾难片围绕类型元素的新表达 | 第33-45页 |
第一节 对权威与科学的解构 | 第34-37页 |
一、从“超人总统”到“总统之死” | 第34-36页 |
二、科学家失去“金手指”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市场导向下“他者”形象的多元化 | 第37-40页 |
一、东方面孔的角色订制 | 第38-39页 |
二、全球性跨地域的文本设置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数字时代下视觉刺激的强化 | 第40-45页 |
一、灾难元素的奇观化 | 第41-42页 |
二、镜头的“强烈连续性”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