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金属铜及其氧化物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6页
    1.1 太阳能产氢简介第12-17页
    1.2 Cu系与TiO_2结合方式及合成方法第17-19页
    1.3 光催化产氢效率评价第19-20页
    1.4 铜系催化剂的光催化机理第20-25页
        1.4.1 金属铜(Cu)第21页
        1.4.2 氧化铜(CuO)第21-23页
        1.4.3 氢氧化铜(Cu(OH)_2)第23-24页
        1.4.4 氧化亚铜(Cu_2O)第24-25页
        1.4.5 重铬酸铜(CuCr_2O_4)和铁酸铜(CuFe_2O_4)第25页
        1.4.6 硫化铜(CuS)第25页
        1.4.7 偏铝酸亚铜CuAlO_2第25页
        1.4.8 氧化铜-三氧化二铝-二氧化钛(CuO-Al_2O_3-TiO_2)第25页
    1.5 废水中有机物污染物光催化处理第25-27页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7-28页
    参考文献第28-36页
第二章 实验和表征方法第36-41页
    2.1 化学试剂、实验仪器第36-38页
        2.1.1 化学试剂第36-37页
        2.1.2 实验仪器第37-38页
    2.2 催化剂的表征第38-41页
        2.2.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第38页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第38页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第38页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38-39页
        2.2.5 紫外-可见光(UV-vis)吸收光谱表征与分析第39页
        2.2.6 光致发光(PL)光谱表征第39页
        2.2.7 光催化产氢性能表征第39-40页
        2.2.8 光电流催化活性分析第40-41页
第三章 电化学沉积偏压对Cu_2O/TiO_2纳米管阵列的形貌影响及其可见光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第41-51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实验第41-42页
        3.2.1 制备TNA和Cu_2O/TNA第41-4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2-48页
        3.3.1 SEM分析第42-43页
        3.3.2 XRD分析第43-44页
        3.3.3 UV-vis DRS和PL分析第44-45页
        3.3.4 光电化学分析第45-46页
        3.3.5 光催化产氢效果分析第46-47页
        3.3.6 Cu_2O/TNA光催化产氢机理分析第47-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第四章 高效纳米Cu修饰TiO_2纳米管阵列等离子共振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产氢活性研究第51-64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实验第51-52页
        4.2.1 Cu/TiO_2的制备第51-52页
        4.2.4 光电流测试第5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2-60页
        4.3.1 SEM和TEM分析第52-54页
        4.3.2 XRD分析第54页
        4.3.3 XPS分析第54-55页
        4.3.4 UV-vis和Raman图谱分析第55-56页
        4.3.5 光致发光(PL)图谱分析第56-57页
        4.3.6 可见光光电流和光催化产氢效果分析第57-59页
        4.3.8 可见光催化产氢机理探讨第59-60页
    4.4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第五章 Cu_2O/C_3N_4异质结构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降解有机物活性研究第64-77页
    5.1 引言第64-65页
    5.2 实验第65-66页
        5.2.1 g-C_3N_4纳米颗粒的制备第65页
        5.2.2 制备g-3N_4/Cu_2O复合物第65页
        5.2.3 g-C_3N_4/Cu_2O复合物的表征第65页
        5.2.4 光催化降解有机物活性表征第65-66页
        5.2.5 光电流测试第6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6-73页
        5.3.1 XRD和FT-IR分析第66-67页
        5.3.2 SEM和XPS分析第67-69页
        5.3.3 UV-vis DRS和光催化降解有机物活性分析第69-71页
        5.3.4 光电流分析第71页
        5.3.5 机理解释第71-73页
    5.4 本章小结第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结论第77-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8-80页
致谢第80-81页
附件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钙高磷钒渣制备氧化钒工艺研究
下一篇:低温亲核取代合成三枝BODIPY荧光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