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东滩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冬季种群生态学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2-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湿地保护进展 | 第12-13页 |
·崇明东滩湿地 | 第13页 |
·震旦鸦雀的形态学及地理分布 | 第13-15页 |
·震旦鸦雀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震旦鸦雀的食性 | 第15-16页 |
·震旦鸦雀的行为生态 | 第16页 |
·震旦鸦雀种群研究 | 第16-17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页 |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 第18-21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本研究的目标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崇明东滩概况 | 第21-28页 |
·崇明东滩自然概况 | 第21-24页 |
·地理气候条件 | 第21-22页 |
·植被状况 | 第22-23页 |
·野生鸟类资源 | 第23-24页 |
·人类活动情况 | 第24-26页 |
·围垦 | 第24页 |
·非法捕捞 | 第24页 |
·当地居民活动 | 第24-25页 |
·芦苇收割 | 第25页 |
·外来物种入侵 | 第25-26页 |
·崇明东滩社会概况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 第28-32页 |
·研究区域及样方的确定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震旦鸦雀种群密度调查 | 第29-30页 |
·样方环境因子调查 | 第30页 |
·植被特征 | 第30页 |
·震旦鸦雀食物资源及取食痕迹 | 第30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2-49页 |
·震旦鸦雀的食性和取食行为观察 | 第32页 |
·震旦鸦雀种群密度 | 第32-33页 |
·震旦鸦雀集群大小 | 第33-34页 |
·震旦鸦雀栖息地植被特征 | 第34-38页 |
·植被高度 | 第35-36页 |
·植被密度 | 第36-37页 |
·植被植株直径 | 第37-38页 |
·震旦鸦雀的食物资源 | 第38-40页 |
·不同生境中芦苇的昆虫检出率 | 第39页 |
·不同生境中震旦鸦雀的食物资源量 | 第39-40页 |
·震旦鸦雀的取食分布 | 第40-42页 |
·不同生境中震旦鸦雀取食痕迹的检出率 | 第41页 |
·震旦鸦雀在不同生境中的取食频度的变化 | 第41-42页 |
·震旦鸦雀在不同生境中的觅食成功率 | 第42-45页 |
·不同生境中震旦鸦雀的觅食成功率 | 第42-43页 |
·不同生境中震旦鸦雀的食物获取量 | 第43-45页 |
·震旦鸦雀的生境选择 | 第45-49页 |
·震旦鸦雀的密度及取食频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5-46页 |
·基于HSI的震旦鸦雀觅食最适模型初探 | 第46-49页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第49-59页 |
·讨论 | 第49-57页 |
·崇明东滩震旦鸦雀的食性 | 第49-50页 |
·崇明东滩震旦鸦雀冬季种群动态 | 第50-52页 |
·崇明东滩震旦鸦雀冬季种群的密度和预计数量 | 第50-51页 |
·崇明东滩震旦鸦雀冬季种群的集群大小 | 第51-52页 |
·崇明东滩震旦鸦雀冬季栖息地的变化 | 第52-54页 |
·互花米草的入侵对震旦鸦雀冬季栖息地的影响 | 第52-53页 |
·芦苇的人工收割对震旦鸦雀冬季栖息地的影响 | 第53页 |
·震旦鸦雀冬季栖息地变化总结 | 第53-54页 |
·震旦鸦雀冬季种群的生境选择和利用 | 第54-56页 |
·震旦鸦雀冬季栖息地的初步评价 | 第56-57页 |
·崇明东滩芦苇滩涂湿地的管理建议 | 第57-59页 |
第六章 展望 | 第59-60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文章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