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三、研究评价 | 第20页 |
第二节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20-26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20-22页 |
二、相关理论 | 第22-2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材料处理 | 第26-2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6页 |
二、材料处理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天台山和合文化发展源流及特色 | 第27-35页 |
第一节 兼容并蓄彰显和合文化 | 第27-30页 |
一、佛教天台宗的会三归一体现和合特征 | 第27-28页 |
二、道教南宗的三教合一反映和合精神 | 第28-29页 |
三、宋明理学的兼容并包具备和合特色 | 第29-30页 |
四、儒释道共处一地衍生和合文化 | 第30页 |
第二节 和合二圣演绎和合文化 | 第30-32页 |
一、和合二圣成为天台山和合文化的代表人物 | 第30-31页 |
二、寒山精神散发和合的光辉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文人墨客丰富和合文化 | 第32页 |
第四节 民风民俗践行和合文化 | 第32-35页 |
一、和合的饮食 | 第32-33页 |
二、和合的民居 | 第33页 |
三、和合的民间艺术 | 第33-34页 |
四、和合的围棋 | 第34页 |
五、和合的养生方法 | 第34页 |
六、和合的济公传说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天台山和合文化的旅游开发意义 | 第35-40页 |
第一节 和合文化的推广是旅游市场对天台山文化内涵提升的客观要求 | 第35-36页 |
一、和合思想符合当今世界的价值取向 | 第35页 |
二、和合理念与当代旅游消费者追求内心和谐的要求相吻合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天台山旅游具备鲜明的和合文化基础 | 第36-38页 |
一、和合文化遗址丰富多彩 | 第36-37页 |
二、非物质和合遗产独具特色 | 第37-38页 |
第三节 和合文化的整合有利于提升天台山旅游品牌的核心形象 | 第38-40页 |
一、有利于凸显天台山旅游的山水资源 | 第38页 |
二、有利于整合天台山的宗教资源 | 第38-39页 |
三、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具备和合文化特色的民俗产品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天台山和合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路探讨 | 第40-55页 |
第一节 设计"和合文化圣地,浙江天台山——关注生命的本原"的主题意象 | 第40-43页 |
一、市场定位原则 | 第40-41页 |
二、旅游意象的定位方法 | 第41页 |
三、主题意象内涵阐述 | 第41-43页 |
第二节 运用善因营销理念开发和合文化旅游产品 | 第43-50页 |
一、天台山和合文化的特征分析 | 第43-44页 |
二、天台山和合文化参与善因营销的意义 | 第44-46页 |
三、善因营销理念下的天台山和合文化旅游系列产品开发 | 第46-48页 |
四、建设善因营销的多赢平台,深化和合文化品牌形象 | 第48-50页 |
第三节 基于市场现状推广天台山和合文化旅游产品 | 第50-53页 |
一、天台山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 第50-51页 |
二、天台山和合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推广思路 | 第51-53页 |
第四节 完善支持体系,保障和合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第53-55页 |
一、制度先行,保障天台山和合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推广的顺利进行 | 第53页 |
二、理清关系,明晰旅游产品开发中各组织机构的权责与功能 | 第53页 |
三、明确措施,形成和合文化旅游产品推广的长远发展机制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第一节 论文研究结论 | 第55页 |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