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15-16页 |
1.3 相关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1.3.1 生态学理论 | 第16-17页 |
1.3.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 第17-18页 |
1.4 研究对象、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1-22页 |
2.杭州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分析 | 第22-28页 |
2.1 创新物种 | 第22-23页 |
2.1.1 创新型企业:快速涌现 | 第22-23页 |
2.1.2 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 第23页 |
2.2 创新资源 | 第23-24页 |
2.2.1 产业基础资源 | 第23-24页 |
2.2.2 资本要素资源 | 第24页 |
2.2.3 人才要素资源 | 第24页 |
2.3 创新环境 | 第24-28页 |
2.3.1 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初步完善 | 第24-25页 |
2.3.2 多样化载体平台:逐步走上正轨 | 第25-28页 |
3.杭州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 第28-43页 |
3.1 与国内先进创新型城市的横向比较研究 | 第28-37页 |
3.1.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30页 |
3.1.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构建 | 第30-32页 |
3.1.3 杭州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实证研究 | 第32-36页 |
3.1.4 横向比较的评价结果 | 第36-37页 |
3.2 2010 -2015年纵向比较研究 | 第37-39页 |
3.3 杭州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的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3.4 杭州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深层次问题分析 | 第40-43页 |
3.4.1 创新物种种类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 第40-41页 |
3.4.2 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创新网络不够健全 | 第41页 |
3.4.3 创新平台集聚要素能力不强、创新服务有待完善 | 第41-42页 |
3.4.4 政府创新治理水平面临挑战 | 第42-43页 |
4.杭州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 第43-49页 |
4.1 杭州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目标与定位 | 第43-45页 |
4.1.1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信息经济策源地 | 第43-44页 |
4.1.2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重点打造智能制造中心 | 第44-45页 |
4.2 杭州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原则 | 第45-49页 |
4.2.1 企业在构建创新生态中的核心作用 | 第45-46页 |
4.2.2 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 第46-47页 |
4.2.3 政府优化创新生态的支撑作用 | 第47-49页 |
5.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国外经验借鉴 | 第49-53页 |
5.1 硅谷创新生态系统:企业内生驱动的发展模式 | 第49-50页 |
5.2 特拉维夫创新生态系统:政府主导推动的发展模式 | 第50页 |
5.3 班加罗尔创新生态系统:跨国公司主导的外生发展模式 | 第50-51页 |
5.4 启示与借鉴 | 第51-53页 |
5.4.1 培育本地创新型企业,促进内生驱动发展 | 第51页 |
5.4.2 政府在构建创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 第51页 |
5.4.3 营造包容多元主体、充分竞合的文化环境 | 第51-52页 |
5.4.4 活跃的风险投资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助推力 | 第52-53页 |
6.杭州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思路与政策建议 | 第53-59页 |
6.1 总体思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服务链 | 第53页 |
6.2 创新物种培育:生态型组织的养成 | 第53-56页 |
6.2.1 创新型企业: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的转变 | 第53-54页 |
6.2.2 培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布局创新集群 | 第54-55页 |
6.2.3 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知识创新体系活力源泉 | 第55-56页 |
6.3 创新资源集聚:多元化要素的融合 | 第56-57页 |
6.3.1 市场化基金:促进科技金融融合 | 第56页 |
6.3.2 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集聚高端智力资本 | 第56-57页 |
6.4 创新环境营造:创新友善型的软环境 | 第57-59页 |
6.4.1 创新治理机制:提升创新治理水平 | 第57页 |
6.4.2 国内外交流机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第57-58页 |
6.4.3 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 第58-59页 |
7.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