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第12页 |
1.2 拟除虫菊酯农药与水环境问题 | 第12-16页 |
1.2.1 拟除虫菊酯农药概述 | 第13页 |
1.2.2 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残留及危害 | 第13-15页 |
1.2.3 水体中拟除虫菊酯农药的去除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藻类与环境问题 | 第16-20页 |
1.3.1 藻类概述 | 第16-17页 |
1.3.2 藻类对饮用水生产的不利影响 | 第17-18页 |
1.3.3 水体中藻类的去除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 强化混凝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西南地区村镇饮用水拟除虫菊酯农药和藻类污染及处理现状 | 第21-23页 |
1.6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6-3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6-28页 |
2.1.1 小试试验水样 | 第26页 |
2.1.2 主要试验试剂 | 第26-27页 |
2.1.3 试验设备与仪器 | 第27-28页 |
2.2 中试试验条件 | 第28-31页 |
2.2.1 试验场地 | 第28页 |
2.2.2 试验水质 | 第28页 |
2.2.3 工艺流程 | 第28-29页 |
2.2.4 附属设备及填料 | 第29-31页 |
2.3 试验方法及指标测定 | 第31-38页 |
2.3.1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2.3.2 指标测定 | 第33-38页 |
3 强化混凝与氧化(活性炭吸附)联用工艺去除拟除虫菊酯农药的研究 | 第38-54页 |
3.1 混凝-氧化工艺去除水中溴氰菊酯的研究 | 第38-45页 |
3.1.1 去除水中溴氰菊酯的混凝试验研究 | 第38-42页 |
3.1.2 去除水中溴氰菊酯的氧化试验研究 | 第42-45页 |
3.2 混凝-活性炭吸附工艺去除水中甲氰菊酯农药的研究 | 第45-53页 |
3.2.1 去除水中甲氰菊酯的混凝试验研究 | 第45-48页 |
3.2.2 活性炭吸附去除水中甲氰菊酯的试验研究 | 第48-52页 |
3.2.3 氯化铁混凝协同粉末活性炭吸附去除甲氰菊酯的研究 | 第52-5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强化混凝与氧化联用工艺去除藻类的小试研究 | 第54-62页 |
4.1 去除水中藻类的混凝小试研究 | 第54-58页 |
4.1.1 最佳混凝剂的选择 | 第54-56页 |
4.1.2 PAC作用的最佳pH | 第56-57页 |
4.1.3 最佳助凝剂的选择试验 | 第57-58页 |
4.2 去除水中藻类的氧化小试研究 | 第58-59页 |
4.2.1 最佳KMnO_4投加量的选择 | 第58-59页 |
4.2.2 最佳KMnO_4氧化时间的选择 | 第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5 去除饮用水源水体中藻类的中试研究 | 第62-88页 |
5.1 絮凝沉淀池工况优化试验研究 | 第62-74页 |
5.1.1 絮凝沉淀池最佳混凝剂的选择研究 | 第62-65页 |
5.1.2 絮凝沉淀池最佳助凝剂的选择研究 | 第65-69页 |
5.1.3 絮凝沉淀池最佳氧化剂的选择试验研究 | 第69-74页 |
5.2 中试设备连续运行效能试验研究 | 第74-81页 |
5.2.1 叶绿素a的去除效能分析 | 第74-75页 |
5.2.2 浊度的去除效能分析 | 第75-77页 |
5.2.3 氨氮的去除效能分析 | 第77-78页 |
5.2.4 TN的去除效能分析 | 第78-80页 |
5.2.5 TOC的去除效能分析 | 第80-81页 |
5.3 生物接触氧化池内各指标沿程变化规律试验 | 第81-85页 |
5.3.1 叶绿素a的沿程变化规律 | 第81-82页 |
5.3.2 浊度沿程变化规律 | 第82-83页 |
5.3.3 氨氮的沿程变化规律 | 第83-84页 |
5.3.4 TN的沿程变化规律 | 第84页 |
5.3.5 TOC的沿程变化规律 | 第84-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8页 |
6 结论和建议 | 第88-90页 |
6.1 结论 | 第88-89页 |
6.2 建议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附录 | 第98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