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0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政府监管理论综述 | 第11页 |
1.2.2 政府监管体制综述 | 第11页 |
1.2.3 政府监管内容综述 | 第11-12页 |
1.2.4 基于激励规制理论的政府监管综述 | 第12页 |
1.2.5 实现政府激励规制机制的策略综述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16-27页 |
2.1 项目区分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2.1.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16-17页 |
2.1.2 项目区分理论 | 第17-18页 |
2.1.3 可经营性系数理论 | 第18-20页 |
2.2 准经营性基础设施相关概念 | 第20-23页 |
2.2.1 城市基础设施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准经营性基础设施理论 | 第21页 |
2.2.3 准经营性项目的公私合作理论 | 第21-23页 |
2.3 政府规制经济学理论 | 第23-26页 |
2.3.1 公共利益理论 | 第24页 |
2.3.2 规制俘虏理论 | 第24页 |
2.3.3 可竞争市场理论 | 第24页 |
2.3.4 激励规制理论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基于激励规制理论的政府监管 | 第27-33页 |
3.1 激励规制理论及其重要性 | 第27-29页 |
3.1.1 激励规制理论内涵 | 第27页 |
3.1.2 委托代理的激励规制理论 | 第27-28页 |
3.1.3 实施激励规制的重要性 | 第28-29页 |
3.2 政府监管及其重要性 | 第29-31页 |
3.2.1 政府监管的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3.2.2 政府监管的重要性 | 第30-31页 |
3.3 激励规制理论下的政府监管 | 第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4 我国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政府监管现状 | 第33-41页 |
4.1 我国基础设施的发展概况 | 第33-34页 |
4.1.1 基础设施投资总额情况 | 第33页 |
4.1.2 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指标情况 | 第33-34页 |
4.1.3 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情况 | 第34页 |
4.2 我国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激励规制政策的演变 | 第34-35页 |
4.2.1 政府全面规制阶段 | 第34-35页 |
4.2.2 政府放松规制阶段 | 第35页 |
4.2.3 政府深化改革阶段 | 第35页 |
4.3 我国城市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政府监管概况 | 第35-37页 |
4.4 我国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监管问题 | 第37-39页 |
4.4.1 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37页 |
4.4.2 监管主体责权划分不明确 | 第37-38页 |
4.4.3 缺乏科学的监管模式 | 第38页 |
4.4.4 政府监管理念不清 | 第38页 |
4.4.5 缺乏对监管主体的监督 | 第38-39页 |
4.5 我国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激励规制问题 | 第39-40页 |
4.5.1 规制失灵客观存在 | 第39页 |
4.5.2 激励规制不够全面 | 第39-40页 |
4.5.3 私人投资者工作积极性不高 | 第40页 |
4.5.4 项目回购期限不合理 | 第4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5 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政府监管的激励规制模型设计 | 第41-53页 |
5.1 政府与私人合作者的委托代理关系解析 | 第41页 |
5.2 政府与私人合作者的委托代理问题分析 | 第41-42页 |
5.3 模型设计思路 | 第42页 |
5.4 激励规制模型构建 | 第42-49页 |
5.4.1 基本模型结构及假设 | 第42-43页 |
5.4.2 模型的目标函数 | 第43-45页 |
5.4.3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 第45-49页 |
5.5 激励报酬体系设计 | 第49-50页 |
5.6 政府的最优监管水平分析 | 第50-5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6 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政府监管激励机制的实现策略 | 第53-60页 |
6.1 政府实现激励规制的基本条件 | 第53-57页 |
6.1.1 政府监管机构的设置 | 第53-54页 |
6.1.2 政府监管体系构建 | 第54-57页 |
6.2 构建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57-59页 |
6.2.1 监管者——激励规制模式的主体 | 第57-58页 |
6.2.2 被监管者——激励规制模式的客体 | 第58-5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7 结论 | 第60-61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0页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