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4-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2-26页 |
1.1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 | 第12-14页 |
1.1.1 小麦条锈病的越夏 | 第12-13页 |
1.1.2 小麦条锈病在中国的传播规律 | 第13-14页 |
1.2 小麦条锈病对中国小麦生产的危害及防治 | 第14-16页 |
1.2.1 小麦条锈病对中国小麦生产的危害 | 第14页 |
1.2.2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 | 第14-16页 |
1.3 小麦抗条锈病类型的研究 | 第16-18页 |
1.3.1 抗病基因的遗传及传递规律 | 第16页 |
1.3.2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类型 | 第16-18页 |
1.4 小麦抗条锈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18-24页 |
1.4.1 目前已经定位到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 第18页 |
1.4.2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来源 | 第18-22页 |
1.4.3 用于基因定位分析的分子标记 | 第22-24页 |
1.5 小偃 54 抗条锈病位点的研究 | 第24-25页 |
1.6 问题与展望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1.1 亲本材料 | 第26页 |
2.1.2 遗传群体 | 第26-27页 |
2.1.3 其它植物材料 | 第27页 |
2.1.4 小麦条锈菌小种 | 第27页 |
2.2 实验地点 | 第27-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9页 |
2.3.1 小麦条锈菌的接菌及表型鉴定 | 第28-29页 |
2.3.2 小偃 54 基本作图群体及遗传分析群体的构建 | 第29-32页 |
2.3.3 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2-33页 |
2.3.4 单基因分离亚群体的基因定位 | 第33-35页 |
2.3.5 常规实验操作方法 | 第35-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9页 |
3.1 小偃 54 抗病位点的遗传分析 | 第39-49页 |
3.1.1 铭贤 169/小偃 54 基本作图群体的抗病遗传规律 | 第39-41页 |
3.1.2 小偃 54 遗传分析相关群体的抗病遗传规律 | 第41-49页 |
3.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抗病位点的 QTL 分析 | 第49-52页 |
3.2.1 连锁图概况 | 第49-51页 |
3.2.2 连锁图长短臂的确定 | 第51页 |
3.2.3 抗病位点 QTL 的分析 | 第51-52页 |
3.3 单基因分离亚群体的 BSA 分析及基因定位 | 第52-59页 |
3.3.1 单基因分离亚群体的筛选结果 | 第52-53页 |
3.3.2 亚群体感性单株的 BSA 分析结果 | 第53-55页 |
3.3.3 单基因分离亚群体的基因定位 | 第55-59页 |
4 讨论 | 第59-65页 |
4.1 小偃 54 抗病位点的遗传分析 | 第59-60页 |
4.2 不同小种接菌对表型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 小麦 4AL 染色体上的抗条锈病基因 | 第61-62页 |
4.4 SNP 芯片技术在图谱构建中的应用 | 第62-63页 |
4.5 人工合成小麦在基因定位中的应用 | 第63-65页 |
5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 第73-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