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1.1 苦荞简介 | 第11页 |
| 1.2 ABC转运蛋白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 1.2.1 ABC转运蛋白的结构和转运特性 | 第11-13页 |
| 1.2.2 ABC转运蛋白的作用机理 | 第13-14页 |
| 1.2.3 ABC转运蛋白的分类 | 第14-17页 |
| 1.3 土壤重金属污染 | 第17页 |
| 1.4 植物修复原理 | 第17-18页 |
| 1.5 ABC转运蛋白的重金属解毒机制 | 第18-20页 |
| 1.5.1 区隔作用 | 第18-19页 |
| 1.5.2 外排作用 | 第19页 |
| 1.5.3 依赖线粒体的转运作用 | 第19-20页 |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苦荞对铅胁迫的耐性分析 | 第21-28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 2.1.1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 2.1.2 试剂 | 第21页 |
| 2.1.3 仪器 | 第21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 2.2.1 铅处理苦荞种子 | 第21页 |
| 2.2.2 发芽指标测量 | 第21页 |
| 2.2.3 铅处理苦荞幼苗 | 第21页 |
| 2.2.4 重金属测定 | 第21-22页 |
| 2.2.5 生理指标测定 | 第22页 |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 2.3.1 铅对苦荞种子发芽指标的影响 | 第22-23页 |
| 2.3.2 铅对苦荞株高的影响 | 第23-25页 |
| 2.3.3 铅对苦荞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25页 |
| 2.3.4 苦荞对铅的累积 | 第25页 |
| 2.4 讨论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苦荞ABC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8-46页 |
| 3.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 3.1.1 植物材料与菌株 | 第28页 |
| 3.1.2 酶与试剂 | 第28页 |
| 3.1.3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 3.1.4 主要溶液配方 | 第28页 |
| 3.2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 3.2.1 苦荞的铅处理 | 第28页 |
| 3.2.2 RNA提取与反转录 | 第28页 |
| 3.2.3 转录组测序 | 第28-29页 |
| 3.2.4 ABC基因的组织特异性分析 | 第29页 |
| 3.2.5 苦荞ABC基因的克隆 | 第29-33页 |
| 3.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页 |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4页 |
| 3.3.1 转录组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35页 |
| 3.3.2 苦荞ABC基因的组织特异性分析 | 第35-36页 |
| 3.3.3 铅处理下苦荞ABC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36-37页 |
| 3.3.4 ABC基因的克隆 | 第37页 |
| 3.3.5 蛋白性质和亚细胞定位预测 | 第37-39页 |
| 3.3.6 氨基酸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39-44页 |
| 3.4 讨论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苦荞ABC转运蛋白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验证 | 第46-58页 |
| 4.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 4.1.1 植物材料与菌株 | 第46页 |
| 4.1.2 酶和试剂 | 第46页 |
| 4.1.3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 4.1.4 主要溶液 | 第46页 |
| 4.2 实验方法 | 第46-52页 |
| 4.2.1 重组引物设计 | 第46-47页 |
| 4.2.2 酵母pYES2-ABC基因载体构建 | 第47-48页 |
| 4.2.3 质粒鉴定并转化酵母 | 第48页 |
| 4.2.4 转基因酵母鉴定 | 第48-49页 |
| 4.2.5 酵母功能验证 | 第49页 |
| 4.2.6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49-51页 |
| 4.2.7 质粒鉴定并转化农杆菌 | 第51页 |
| 4.2.8 FtABC基因亚细胞定位 | 第51页 |
| 4.2.9 拟南芥浸染及阳性鉴定 | 第51-52页 |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 4.3.1 酵母重组载体构建 | 第52页 |
| 4.3.2 转基因酵母鉴定 | 第52-53页 |
| 4.3.3 转基因酵母的重金属抗性分析 | 第53页 |
| 4.3.4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第53-55页 |
| 4.3.5 亚细胞定位 | 第55页 |
| 4.3.6 转基因植株筛选 | 第55-56页 |
| 4.4 讨论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5.1 结论 | 第58页 |
| 5.2 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 附录 | 第67-80页 |
| 缩略词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