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阐释 | 第16-29页 |
2.1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16-18页 |
2.1.1 生态文明内涵 | 第16-17页 |
2.1.2 生态文明特征 | 第17-18页 |
2.2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 | 第18-25页 |
2.2.1 西方学者的生态伦理思想 | 第18-20页 |
2.2.2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自然主义思想 | 第20-22页 |
2.2.3 中国古代的生态自然思想 | 第22-23页 |
2.2.4 中国几代领导人的生态建设思想 | 第23-25页 |
2.3 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意义 | 第25-28页 |
2.3.1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 第25-27页 |
2.3.2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重要意义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大同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9-43页 |
3.1 大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 | 第29-34页 |
3.1.1 基础概况简介 | 第29-30页 |
3.1.2 SWOT 态势分析 | 第30-33页 |
3.1.3 生态文明建设的演变历程 | 第33-34页 |
3.2 大同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3.2.1 在产业结构上——现状不合理生态建设乏力 | 第34-35页 |
3.2.2 在态度观念上——转变不明显生态意识淡薄 | 第35-36页 |
3.2.3 在环境治理上——措施不得力生态污染严重 | 第36-38页 |
3.2.4 在规划和执行上——设计管理不到位生态建设缓慢 | 第38-39页 |
3.3 大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 | 第39-42页 |
3.3.1 客观原因:自然条件及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 | 第39-40页 |
3.3.2 主观原因:生态主体缺乏生态意识及生态治理能力 | 第40-41页 |
3.3.3 历史原因:历史自满感及历史遗留问题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大同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策略措施 | 第43-59页 |
4.1 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第43-44页 |
4.1.1 指导思想 | 第43页 |
4.1.2 重要原则 | 第43-44页 |
4.2 努力打造生态化产业结构新模式 | 第44-50页 |
4.2.1 建立农业生态化发展模式 | 第45-46页 |
4.2.2 重点提升煤炭产业发展综合能力 | 第46-47页 |
4.2.3 不断健全机械、建材和医药产业规范 | 第47-48页 |
4.2.4 振兴商贸业和旅游业 | 第48-50页 |
4.3 大力加强生态环保意识教育 | 第50-52页 |
4.3.1 充分发挥政府奖惩机制作用 | 第50-51页 |
4.3.2 加大社会媒体宣传力度 | 第51页 |
4.3.3 改善家庭和学校基础环境教育 | 第51-52页 |
4.4 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开发保护 | 第52-55页 |
4.4.1 实现城市保护与开发双赢 | 第52-54页 |
4.4.2 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 第54-55页 |
4.5 不断提高生态规划管理水平和手段 | 第55-58页 |
4.5.1 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和扶持作用 | 第55-56页 |
4.5.2 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化 | 第56页 |
4.5.3 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 第56-57页 |
4.5.4 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引进 | 第57-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