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军事论文--中国军事论文--政治工作论文--思想教育工作论文

论谭政的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及当代价值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3页
导论第13-22页
    0.1 选题缘由及意义第13-15页
    0.2 研究综述与评析第15-17页
    0.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7-20页
    0.4 写作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20-22页
1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与实践的理论渊源第22-35页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治军事思想对谭政的影响第22-29页
        1.1.1 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性质的理论对谭政的影响第22-25页
        1.1.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在战争中的作用理论对谭政的影响第25-26页
        1.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战争的理论对谭政的影响第26-28页
        1.1.4 马克思主义关于军队性质的理论对谭政的影响第28-29页
    1.2 党的老一辈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者对谭政的影响第29-35页
        1.2.1 毛泽东及其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对谭政的影响第29-32页
        1.2.2 罗荣桓及其军队政治工作思想对谭政的影响第32-35页
2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第35-57页
    2.1 “士兵中没有思想工作,就要乱套了”——谭政军队政治工作思想的萌芽第35-40页
        2.1.1 结识毛泽东罗荣桓开启对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第35-37页
        2.1.2 从事宣传工作初步积累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第37-38页
        2.1.3 担任前委秘书开始政治工作的理论思考第38-40页
    2.2 “战斗详报”与“万言书”——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第40-46页
        2.2.1 “处理俘虏工作”、“打收条”与“调查研究”:转战赣南闽西的政治工作第40-42页
        2.2.2 “战斗详报”与“政治工作报告”:反“围剿”与长征中的政治工作第42-45页
        2.2.3 “万言书”:对政治工作理论的全面论述第45-46页
    2.3 “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成熟第46-49页
        2.3.1 “指示”:八路军东进抗日和新四军政治工作“纠偏”的理论贡献第46-47页
        2.3.2 “训令”:整风运动中围绕“纯洁队伍”、“加强对敌工作”的理论贡献第47-48页
        2.3.3 “谭政报告”: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里程碑第48-49页
    2.4 “我们必须保持革命的步伐,勇往直前,决不能在中途停顿下来。”——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丰富第49-57页
        2.4.1 “诉苦运动”与“五整一查”:东北根据地因时而变的政治工作第49-50页
        2.4.2 “政治动员”与“入城纪律”辽沈、平津战役中因情而变的政治工作第50-53页
        2.4.3 围绕中心工作,解决具体问题,不断丰富建军新阶段的政治工作理论第53-57页
3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主要内容第57-75页
    3.1 “人民军队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第57-64页
        3.1.1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政治工作原则之理论缘由第57-60页
        3.1.2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政治工作原则之实现途径第60-64页
    3.2 “我们的军队是彻底拥护人民利益的”——人民军队的性质第64-69页
        3.2.1 人民军队的性质要求必须有革命的政治工作第64-65页
        3.2.2 军民鱼水关系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第65-67页
        3.2.3 民主建军是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第67-69页
    3.3 “军队的方向就是政治工作的方向”——军队政治工作的摆位第69-72页
        3.3.1 军队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第69-71页
        3.3.2 军事工作与政治工作的关系第71-72页
    3.4 “从敌军内部扩大官兵之间的矛盾与对立”——瓦解敌军的工作第72-75页
4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的特点第75-94页
    4.1 危机意识——军队政治工作的动力源泉第75-80页
        4.1.1 准确把握军队构成,改造官兵非无产阶级思想第75-77页
        4.1.2 及时把握事态发展,坚持军队建设基本原则第77-78页
        4.1.3 科学预见发展前景,提升军队文化教育水平第78-80页
    4.2 人本思想——军队政治工作的立足基点第80-86页
        4.2.1 官兵教育中的人本思想第80-82页
        4.2.2 群众教育中的人本思想第82-84页
        4.2.3 对敌斗争中的人本思想第84-86页
    4.3 大局观念——军队政治工作的准确定位第86-94页
        4.3.1 军队政治工作服从党的中心工作第86-90页
        4.3.2 局部战争中的政治工作服从战略全局第90-94页
5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的方法第94-106页
    5.1 坚持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第94-97页
        5.1.1 政治工作实践中的调查研究第94-95页
        5.1.2 政治工作理论总结提升中的调查研究第95-96页
        5.1.3 政治工作理论回归现实的调查研究第96-97页
    5.2 区分不同对象,遵循教育规律第97-101页
        5.2.1 军队教育以无产阶级理论教育为中心第97-98页
        5.2.2 群众教育以拥军教育为重点第98-99页
        5.2.3 对敌工作以瓦解敌军、改造俘虏为目标第99-101页
    5.3 采取多样形式,形成教育合力第101-106页
        5.3.1 以整风运动为抓手,纠正军队错误偏向第101-102页
        5.3.2 以战前教育为契机,提高军队战斗力量第102-103页
        5.3.3 以战后教育为总结,考评政治工作实效第103-106页
6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的艺术第106-113页
    6.1 通俗易懂的语言艺术第106-109页
        6.1.1 生情构境,以情动人第106-107页
        6.1.2 提出问题,适时启发第107-108页
        6.1.3 正反相合,强调主旨第108-109页
    6.2 以身示范的行为艺术第109-111页
        6.2.1 身先士卒,学习理论第109-110页
        6.2.2 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第110-111页
    6.3 双向交流的民主艺术第111-113页
7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地位第113-122页
    7.1 军队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丰富第113-115页
        7.1.1 谭政报告对“生命线”理论确立的贡献第113-114页
        7.1.2 谭政对军队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理论的丰富第114-115页
    7.2 对人民军队性质及相关理论内涵的丰富第115-118页
        7.2.1 谭政对人民军队性质内涵的丰富第115-116页
        7.2.2 谭政对党指挥枪理论的丰富第116-117页
        7.2.3 谭政对军民关系理论的丰富第117-118页
    7.3 关于对敌政治工作理论的进一步丰富第118-122页
        7.3.1 区别工作对象,采取不同措施第118-119页
        7.3.2 根据战争形势,适时开展对敌工作第119-120页
        7.3.3 改造俘虏,人尽其用第120-122页
8 谭政军队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当代价值第122-170页
    8.1 坚持与时俱进,把握军队政治工作的新变化第122-130页
        8.1.1 关注环境条件新变化,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特征第122-125页
        8.1.2 关注政治工作新内容,明确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向第125-127页
        8.1.3 关注教育对象新特点,准确把握官兵思想行为的变化趋势第127-130页
    8.2 坚持科学发展,丰富军队政治工作的新内涵第130-148页
        8.2.1 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军魂意识第130-132页
        8.2.2 强化生命线意识,拓展政治工作保证功能第132-134页
        8.2.3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构建和谐官兵关系第134-139页
        8.2.4 大力推进双拥工作,发展新型军民关系第139-142页
        8.2.5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政治工作的新内容第142-148页
    8.3 坚持开拓创新,探索军队政治工作新方法第148-170页
        8.3.1 优化政工队伍,建强施教主体第148-153页
        8.3.2 优化工作机制,完善制度保障第153-160页
        8.3.3 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教育实效第160-170页
结语第170-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79页
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79-180页
致谢第180页

论文共1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课程现代化”的科学主义内核研究
下一篇: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方向及基于环境伦理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桐庐、安吉、临安三县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