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耐碱性SpA色谱配基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0-22页
    1.1 前言第10页
    1.2 抗体第10-14页
        1.2.1 抗体的发现与发展第11页
        1.2.2 抗体分子的特点第11-12页
        1.2.3 抗体的应用第12-13页
        1.2.4 单克隆抗体第13页
        1.2.5 SpA对抗体的色谱纯化第13-14页
    1.3 SpA第14-17页
        1.3.1 SpA的发现第14-15页
        1.3.2 SpA的结构特征第15-16页
        1.3.3 新型SpA色谱的发展第16-17页
        1.3.4 SpA的应用第17页
    1.4 SpA分子改造的性能检测手段第17-19页
        1.4.1 差示扫描量热实验(DSC)第17-18页
        1.4.2 等温滴定量热实验(ITC)第18-19页
        1.4.3 圆二色法(CD)第19页
    1.5 本论文的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第19-22页
        1.5.1 立题意义第19-20页
        1.5.2 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重组SpA的稳定性研究第22-32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22-24页
        2.2.1 实验试剂第22-23页
        2.2.2 实验仪器第23页
        2.2.3 主要溶液的配置第23-24页
    2.3 实验方法第24-25页
        2.3.1 结构域Z',Z"设计构建第24页
        2.3.2 CD实验检测突变结构域的二级结构第24页
        2.3.3 DSC实验检测突变结构域的热稳定性第24-25页
    2.4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25-30页
        2.4.1 突变结构域的结构稳定性研究第25-27页
        2.4.2 突变结构域的热稳定性研究第27-30页
    2.5 小结第30-32页
第3章 重组SpA的表达与纯化第32-44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2-34页
        3.2.1 实验试剂第32-33页
        3.2.2 实验仪器第33页
        3.2.3 主要溶液的配置第33-34页
    3.3 实验方法第34-38页
        3.3.1 四串体融合蛋白Z4,Z'4的设计构建第34-35页
        3.3.2 重组SpA的诱导表达第35-36页
        3.3.3 重组SpA的制备第36-37页
        3.3.4 表达蛋白的SDS-PAGE电泳分析第37-38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8-42页
        3.4.1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第38-39页
        3.4.2 诱导条件的优化第39-41页
        3.4.3 目的蛋白纯化方式的选择与洗脱位点的确定第41-42页
        3.4.4 目的蛋白的色谱纯化与电泳分析第42页
    3.5 小结第42-44页
第4章 重组SpA色谱介质制备及其吸附行为的研究第44-60页
    4.1 前言第44页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44-46页
        4.2.1 实验试剂第44-45页
        4.2.2 实验仪器第45页
        4.2.3 主要溶液的配置第45-46页
    4.3 实验方法第46-51页
        4.3.1 重组SpA与抗体分子结合的等温滴定量热实验第46-47页
        4.3.2 重组SpA亲和色谱介质的制备第47-50页
        4.3.3 重组SpA亲和色谱介质的耐碱性实验第50页
        4.3.4 重组SpA色谱介质的动态吸附实验第50-51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1-59页
        4.4.1 重组SpA与抗体分子结合的ITC分析第51-52页
        4.4.2 重组SpA色谱配基密度的测定第52-53页
        4.4.3 离子强度对重组SpA色谱介质吸附性能的影响第53-54页
        4.4.4 重组SpA的耐碱性能分析第54-57页
        4.4.5 重组SpA色谱对抗体的动态吸附第57-58页
        4.4.6 重组SpA色谱介质的寿命测定第58-59页
    4.5 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5.1 结论第60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60-61页
    5.3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番茄NAC转录因子与番茄红素合成及软化关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番茄类ASR基因耐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