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纪录电影《铁西区》的纪实美学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7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 中国独立纪录电影、导演及其美学风格研究 | 第11-13页 |
(二) 王兵纪录电影研究 | 第13-14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王兵及其作品概述 | 第17-29页 |
一、导演简介 | 第17-19页 |
(一) 个人经历 | 第17页 |
(二) 创作历程 | 第17-19页 |
二、作品概述 | 第19-21页 |
三、王兵纪录电影体现的经典电影理论特征 | 第21-29页 |
(一) 静默式观察:“电影眼睛” | 第21-23页 |
(二) 降低干预:“直接电影” | 第23-25页 |
(三) 还我普通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 第25-26页 |
(四) 用时间表现真实:“巴赞纪实美学” | 第26-29页 |
第二章 《铁西区》的视听语言分析 | 第29-42页 |
一、《铁西区》内容梗概 | 第29-31页 |
二、《铁西区》镜头语言分析 | 第31-37页 |
(一) 拍摄景别 | 第31-35页 |
(二) 水平视线取景 | 第35-36页 |
(三) 镜头运动下的如影随形 | 第36-37页 |
三、《铁西区》的朴素纪实剪辑风格 | 第37-39页 |
(一) 多线索版块式剪辑 | 第38页 |
(二) 时序性剪辑 | 第38-39页 |
四、《铁西区》的声画关系分析 | 第39-42页 |
(一) 同期声的声音空间 | 第39-40页 |
(二) 静照美学:影像中的光线、色调与构图 | 第40-42页 |
第三章 《铁西区》的叙事模式与表现主体分析 | 第42-49页 |
一、《铁西区》的生活流叙事形式 | 第42-43页 |
二、《铁西区》的大跨度时空叙事结构 | 第43-44页 |
三、《铁西区》被摄主体分析 | 第44-49页 |
(一) 衰败的工厂 | 第45页 |
(二) 工人群体的命运 | 第45-47页 |
(三) 完成使命的“东方鲁尔” | 第47-49页 |
第四章 《铁西区》的美学特征分析 | 第49-59页 |
一、垂死的铁兽:写实性视听语言 | 第49-53页 |
(一) 长镜头下危机四伏的时代 | 第49-51页 |
(二) 现场声里的锈兽嘶鸣 | 第51-52页 |
(三) 烈火喷油下散文化的纪实影像表达方式 | 第52-53页 |
二、破败时代的蚁民:底层关照为主体的美学内容 | 第53-55页 |
(一) 历史变革下的工业发展题材 | 第53-54页 |
(二) 底层书写的人文情怀 | 第54-55页 |
三、心余力绌的壁上客:纪实性表现手法 | 第55-59页 |
(一) 静观的末路美:直接电影手法的借鉴与应用 | 第55-56页 |
(二) 秋毫必察的细微美:镜头下的生活细节展现 | 第56-57页 |
(三) 奋身独步的过程美:注重表现过程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