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8-14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何谓“暴力” | 第11-12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一、暴力呈现 | 第14-25页 |
(一)家庭中的隐性暴力 | 第15-20页 |
1.家庭教育:《回忆》《石化人》 | 第15-16页 |
2.学校、养老院的规训:《莉莉·道和三女士》《爱心探望》 | 第16-17页 |
3.夫妻关系的扭曲变态 | 第17-19页 |
4.孤独女性的生存压力 | 第19-20页 |
(二)社会话语暴力 | 第20-25页 |
1.言语暴力 | 第20-22页 |
2.话语权的掌控:《莉莉·道和三女士》 | 第22-23页 |
3.社会区隔:《莉莉·道和三女士》《钥匙》 | 第23-25页 |
二、暴力挤压下的精神畸变 | 第25-30页 |
(一)“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系统失衡 | 第25-27页 |
(二)现实与幻想的混淆:《鲍尔豪斯》《一则新闻》 | 第27-29页 |
(三)精神失常:《爱心探望》《我为什么在邮局》 | 第29-30页 |
三、独特的叙事策略与暴力主题 | 第30-36页 |
(一)小说叙事与摄影艺术的融合 | 第30-32页 |
(二)“雨”意象:暴力的隐性空间 | 第32-34页 |
(三)历史与文本的相互指涉 | 第34-36页 |
四、暴力的根源分析 | 第36-42页 |
(一)阶级压迫 | 第36-38页 |
(二)种族歧视 | 第38-39页 |
(三)性别歧视 | 第39-40页 |
(四)文化冲击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