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12页 |
ABSTRACT | 第12-19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20-21页 |
前言 | 第21-26页 |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研究 | 第26-41页 |
1 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1.1 病例收集 | 第26-27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27-28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28页 |
1.4 临床肝功能分度标准 | 第28页 |
1.5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2.1 观察指标 | 第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0-31页 |
3 结果 | 第31-34页 |
3.1 基线一般情况 | 第31页 |
3.2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肝功能分度的关系 | 第31-32页 |
3.3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 | 第32页 |
3.4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NK细胞之间的关系 | 第32-33页 |
3.5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调节性T细胞(Tregs)之间的关系 | 第33页 |
3.6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IL-12和IL-10之间的关系 | 第33-34页 |
4 讨论 | 第34-41页 |
4.1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临床分度的关系 | 第35页 |
4.2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 | 第35-38页 |
4.3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NK细胞之间的关系 | 第38页 |
4.4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 | 第38-39页 |
4.5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IL-12和IL-10之间的关系 | 第39-41页 |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相关性研究 | 第41-55页 |
1 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1.1 病例收集 | 第41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41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41-4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42-46页 |
2.1 抗病毒治疗方法 | 第42-43页 |
2.2 观察内容 | 第43-4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46页 |
3 结果 | 第46-52页 |
3.1 治疗前病毒学和肝功能情况 | 第46-47页 |
3.2 生化学应答 | 第47-48页 |
3.3 病毒学应答 | 第48-49页 |
3.4 HBsAg滴度变化 | 第49-50页 |
3.5 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 | 第50页 |
3.6 NK细胞(CD3-CD56+)变化 | 第50-51页 |
3.7 调节性T细胞(Tregs)变化 | 第51页 |
3.8 IL-12和IL-10变化 | 第51-52页 |
3.9 不良反应 | 第52页 |
4 讨论 | 第52-55页 |
第三部分 肝脾调补方联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55-66页 |
1 研究对象 | 第55-56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55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55-56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56页 |
1.4 试剂 | 第56页 |
1.5 药品 | 第56页 |
1.6 主要仪器 | 第5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6-58页 |
2.1 治疗方法 | 第56-57页 |
2.2 观察内容 | 第5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58页 |
3 结果 | 第58-62页 |
4 讨论 | 第62-66页 |
4.1 中医理论中的免疫学思想 | 第62-63页 |
4.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规律 | 第63-64页 |
4.3 肝脾调补方前期研究结果 | 第64-65页 |
4.4 肝脾调补方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学的影响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附录1 | 第78-102页 |
文献综述一 | 第7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文献综述二 | 第9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附件2 | 第102-103页 |
附件3 | 第103-107页 |
附件4 | 第107-110页 |
附录5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