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4-18页 |
1.2.1 我国主要沙漠分布特征及风沙地区的分布特点 | 第14-16页 |
1.2.2 风沙流对铁路路基的危害 | 第16-17页 |
1.2.3 研究沙漠地区风沙对铁路路基施工及维护防护影响的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1 沙漠地区风沙流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2 沙漠地区铁路填筑技术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3 风沙地区铁路路基防护措施的研究 | 第20-21页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运用CFD理论建立风沙两相流模型及分析方法 | 第23-50页 |
2.1 沙粒运动的基本特征 | 第23-26页 |
2.1.1 沙粒的主要运动形式 | 第23页 |
2.1.2 沙粒的主要运动特性 | 第23-25页 |
2.1.3 沙粒运动轨迹微分方程 | 第25-26页 |
2.2 风沙两相流基本理论 | 第26-29页 |
2.2.1 风沙两相流结构特征 | 第26-27页 |
2.2.2 风沙两相流的运动特性 | 第27-28页 |
2.2.3 风沙两相流输移特征 | 第28-29页 |
2.3 风沙两相流运动的基本方程 | 第29-31页 |
2.3.1 风沙两相流方程的理论依据 | 第29页 |
2.3.2 风沙两相流连续性方程 | 第29页 |
2.3.3 风沙两相流动量方程 | 第29-30页 |
2.3.4 风沙两相流能量方程 | 第30-31页 |
2.3.5 风沙两相流的湍流方程 | 第31页 |
2.4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 第31-33页 |
2.5 路基填筑过程中风沙流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33-49页 |
2.5.1 风沙流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2.5.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33-34页 |
2.5.3 边界条件与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34页 |
2.5.4 数值模拟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34-4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新建陶鄂铁路风积沙路基施工技术与工艺研究 | 第50-58页 |
3.1 路基结构 | 第50页 |
3.2 风积沙路基的基本物理特性 | 第50-53页 |
3.2.1 风积沙级配特征 | 第50-52页 |
3.2.2 风积沙天然含水率及比重 | 第52页 |
3.2.3 风积沙路基强度特性 | 第52-53页 |
3.3 风积沙路基的最大干密度的确定方法 | 第53页 |
3.3.1 标准击实试验方法 | 第53页 |
3.3.2 振动压实试验方法 | 第53页 |
3.4 新建陶鄂铁路风积沙路基施工技术和工艺 | 第53-57页 |
3.4.1 主要技术标准 | 第53-54页 |
3.4.2 风积沙路基压实机械的选配 | 第54页 |
3.4.3 风积沙路基施工步骤及施工工艺 | 第54-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风沙流对运营铁路路堤的响应规律分析 | 第58-69页 |
4.1 模型建立 | 第58页 |
4.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58-59页 |
4.3 边界条件确定与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59页 |
4.4 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 第59-67页 |
4.4.1 路堤周围风沙流速分布特征 | 第59-63页 |
4.4.2 路堤周围风积沙特征 | 第63-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工程防沙体系的设计 | 第69-76页 |
5.1 铁路工程防沙体系设置的原则 | 第69-70页 |
5.2 工程防沙体系的主要措施 | 第70-72页 |
5.2.1 机械防风固沙措施 | 第70-71页 |
5.2.2 化学防风固沙措施 | 第71-72页 |
5.2.3 生物防风固沙措施 | 第72页 |
5.3 陶鄂铁路所设立防护措施 | 第72-74页 |
5.4 工程防沙体系的维护管理 | 第74-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