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法律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三、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林则徐法律思想的产生背景 | 第16-25页 |
第一节 个人生平简介 | 第16-19页 |
一、林则徐其人 | 第16-18页 |
二、“经世致用”思想对林则徐的影响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清末政治处境 | 第19-21页 |
一、不断激化的国内环境 | 第20页 |
二、西方列强的入侵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清末经济境况 | 第21-22页 |
一、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 | 第21-22页 |
二、洋货的入侵 | 第22页 |
第四节 清末文化背景 | 第22-24页 |
一、清末西方文明的发展盛况 | 第23页 |
二、“西学东渐”对清末的影响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林则徐的行政法律思想 | 第25-35页 |
第一节 慎选人才 | 第25-28页 |
一、个人为官经历 | 第25-26页 |
二、“细心勤阅” | 第26-28页 |
第二节 严惩贪官污吏 | 第28-30页 |
一、清末吏治现状 | 第28页 |
二、林则徐对贪官污吏的惩治措施 | 第28-30页 |
第三节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30-33页 |
一、清末法制状况 | 第30-31页 |
二、提出引进《滑达尔各国律例》 | 第31页 |
三、运用国际法解决国际纠纷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林则徐的军事法律思想 | 第35-45页 |
第一节 提出军事变革主张 | 第35-38页 |
一、“师敌之长技以制敌” | 第35-36页 |
二、建立近代海军 | 第36页 |
三、“器良技熟、胆壮心齐” | 第36-37页 |
四、就地募勇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实施机械化军事变革的实践 | 第38-41页 |
一、引进西方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 | 第38-40页 |
二、加强官兵训练,以技艺娴熟 | 第40-41页 |
三、提振士气,务求胆壮 | 第41页 |
第三节 机械化军事变革的社会效果 | 第41-43页 |
一、拉开清末军事近代化序幕 | 第42页 |
二、为洋务运动提供军事变革理论依据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林则徐的经济法律思想 | 第45-57页 |
第一节 主持禁烟运动 | 第45-48页 |
一、清末吸食鸦片概况 | 第46页 |
二、提出“禁烟六策”的主张 | 第46-48页 |
三、“禁烟六策”的实践 | 第48页 |
第二节 重视发展商业 | 第48-50页 |
一、清末商业发展概况 | 第49页 |
二、提出“朋资伙办”的主张 | 第49-50页 |
三、发展商业的实践 | 第50页 |
第三节 大力兴修水利 | 第50-52页 |
一、清末水利状况 | 第50-51页 |
二、提出“水利为田之本,不可失修”的主张 | 第51页 |
三、兴修水利的实践 | 第51-52页 |
第四节 改革货币体制 | 第52-55页 |
一、清末货币状况 | 第53页 |
二、提出自铸银元的主张 | 第53-55页 |
三、银币流通的实践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林则徐法律思想的评价及影响 | 第57-64页 |
第一节 林则徐法律思想的特点 | 第57-59页 |
一、法律思想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 第57-58页 |
二、守旧和创新并存 | 第58-59页 |
第二节 林则徐法律思想的不足之处 | 第59-61页 |
一、矫枉过正 | 第59页 |
二、未能有法可依 | 第59-60页 |
三、缺少民众支持 | 第60页 |
四、受社会影响的局限 | 第60-61页 |
第三节 林则徐法律思想的影响 | 第61-63页 |
一、富国强兵、启迪思想 | 第61-62页 |
二、顺应时势、完善法律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