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草地学、草原学论文--草原土壤学论文

东祁连山灌丛草地土壤微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对放牧和围封的响应

摘要第3-5页
Summary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地上植被对放牧和围封的响应第13-14页
        1.2.2 土壤理化性质对放牧和围封的响应第14-15页
        1.2.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放牧和围封的响应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第18-22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18页
    2.2 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第18-22页
        2.2.1 试验样地设计与样品采集第18-19页
        2.2.2 测定内容与方法第19-21页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1-22页
第三章 不同放牧和围封对植被和土壤理化因子的影响第22-35页
    3.1 不同强度放牧和围封对植被的影响第22-26页
        3.1.1 放牧和围封对植被群落结构的影响第22-24页
        3.1.2 放牧和围封对植物功能群重要值的影响第24-25页
        3.1.3 放牧和围封对植被生物量的影响第25-26页
    3.2 不同强度放牧和围封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26-28页
        3.2.1 放牧和围封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第27页
        3.2.2 放牧和围封对土壤pH的影响第27-28页
        3.2.3 放牧和围封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28页
        3.2.4 放牧和围封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第28页
    3.3 地上植被与理化因子的相互关系第28-29页
    3.4 讨论第29-35页
        3.4.1 不同强度放牧对植被的影响第29-30页
        3.4.2 不同放牧灌丛草地围封后的地上植被特性第30-31页
        3.4.3 不同强度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31-33页
        3.4.4 不同放牧灌丛草地围封后的土壤理化性质的特性第33页
        3.4.5 不同强度放牧和围封下,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第33-35页
第四章 不同放牧和围封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第35-50页
    4.1 不同强度放牧和围封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第35-36页
        4.1.1 放牧和围封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第35页
        4.1.2 放牧和围封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影响第35-36页
    4.2 不同强度放牧和围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36-45页
        4.2.1 放牧和围封对土壤PLFA数量的影响第36-39页
        4.2.2 放牧和围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39-43页
        4.2.3 总PLFA主成分分析第43-44页
        4.2.4 土壤微生物PLFA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相关性分析第44-45页
    4.4 讨论第45-50页
        4.4.1 不同强度放牧和围封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第45-46页
        4.4.2 不同强度放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46-47页
        4.4.3 不同强度围封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第47-48页
        4.4.4 不同强度放牧和围封下,土壤微生物总PLFA主成分分析第48-49页
        4.4.5 不同强度放牧和围封下,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微生物量相关性分析第49-50页
第五章 不同强度放牧和围封土壤微生物PLFA量与土壤养分及植被的相互关系第50-60页
    5.2 通径分析第51-59页
        5.2.1 微生物PLFA总量与土壤养分植被通径分析第52-53页
        5.2.2 细菌PLFA量与土壤养分植被通径分析第53页
        5.2.3 革兰氏阳性菌生物量与土壤养分植被通径分析第53-54页
        5.2.4 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与土壤养分植被通径分析第54页
        5.2.5 真菌生物量与土壤养分植被通径分析第54-55页
        5.2.6 放线菌PLFA量与土壤养分植被通径分析第55-56页
        5.2.7 G+/G-生物量与土壤养分植被通径分析第56页
        5.2.8 细菌/真菌生物量与土壤养分植被通径分析第56-57页
        5.2.9 压力指数与土壤养分植被通径分析第57-59页
    5.3 讨论第59-6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6.1 结论第60-61页
    6.2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References)第62-73页
致谢第73-74页
作者简介第74-75页
导师简介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李斯特菌致病性的研究及部分基因的功能分析
下一篇:牦牛Cyclin D1、E1基因克隆及IGF-I、TGF-β1对Cyclin D1在睾丸支持细胞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