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导论 | 第19-47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9-2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2-27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27-39页 |
四、研究框架 | 第39-44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44-47页 |
第一章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出场语境 | 第47-68页 |
一、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47-55页 |
(一) 人类对美好社会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 第47-50页 |
(二) 全球化加深了人类整体的不平等 | 第50-52页 |
(三) 苏东剧变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 第52-53页 |
(四) 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 第53-55页 |
二、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产生的理论资源 | 第55-62页 |
(一)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 第55-58页 |
(二) 解放的社会科学 | 第58-60页 |
(三) 未来主义 | 第60-61页 |
(四) 西方“新社会运动” | 第61-62页 |
三、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产生的精神资源 | 第62-6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理论情怀 | 第63-64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立场鲜明的批判精神 | 第64-65页 |
(三) 马克思本人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 第65-68页 |
第二章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发展轨迹 | 第68-85页 |
一、萌芽与初创阶段 | 第68-73页 |
(一) 新的阶级分析框架 | 第69-71页 |
(二) 中间阶级理论 | 第71-72页 |
(三) 阶级结构理论 | 第72-73页 |
二、形成与发展阶段 | 第73-76页 |
(一) 深化社会不平等批判 | 第73-75页 |
(二) 重建阶级分析的当代价值 | 第75-76页 |
三、完善与成熟阶段 | 第76-85页 |
(一)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完善 | 第76-78页 |
(二)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成熟 | 第78-80页 |
(三)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的实践向度 | 第80-83页 |
(四)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最新发展 | 第83-85页 |
第三章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85-131页 |
一、社会主义新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克服资本主义弊端 | 第85-93页 |
(一) 社会平等缺失 | 第86-87页 |
(二) “赢者通吃”严重 | 第87-89页 |
(三) 信仰危机突出 | 第89-90页 |
(四) 消费主义盛行 | 第90-91页 |
(五) 霸权主义当道 | 第91-92页 |
(六) 反思资本主义 | 第92-93页 |
二、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经济体制设计 | 第93-112页 |
(一) 什么是社会所有制 | 第94-97页 |
(二) 为什么要实行社会所有制 | 第97-99页 |
(三) 如何实行社会所有制 | 第99-112页 |
三、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政治体制设计 | 第112-123页 |
(一)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规划的特点 | 第112-113页 |
(二)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设计的内容 | 第113-122页 |
(三)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设计的政治意义 | 第122-123页 |
四、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价值体系建设 | 第123-131页 |
(一)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涵 | 第124-126页 |
(二)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 第126-129页 |
(三)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意义 | 第129-131页 |
第四章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的实践向度 | 第131-147页 |
一、走向社会主义的两大步骤 | 第131-133页 |
(一) 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愿景 | 第131-132页 |
(二) 取代资本主义的实践策略 | 第132-133页 |
二、实行社会主义过渡的三大实践策略 | 第133-147页 |
(一) 社会转型理论 | 第134-140页 |
(二) 断裂转型的社会主义过渡策略 | 第140-141页 |
(三) 缝隙转型的社会主义过渡策略 | 第141-144页 |
(四) 共生转型的社会主义过渡策略 | 第144-147页 |
第五章 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评析 | 第147-176页 |
一、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总体特点 | 第147-154页 |
(一) 注重概念的明晰 | 第147-149页 |
(二) 注重逻辑的严密 | 第149-150页 |
(三) 注重微观的视角 | 第150-152页 |
(四) 注重实证性研究 | 第152-153页 |
(五) 注重关照现实问题 | 第153-154页 |
二、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154-165页 |
(一) 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框架 | 第155-161页 |
(二)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反思 | 第161-164页 |
(三)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途的再审视 | 第164-165页 |
三、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的理论局限 | 第165-169页 |
(一) 未彻底摆脱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理论传统 | 第166-167页 |
(二) 缺少政党领导规划 | 第167-169页 |
(三) 模糊了阶级政治和认同政治的区别 | 第169页 |
四、赖特社会主义新规划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 第169-176页 |
(一) 价值聚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进一步实现 | 第170-171页 |
(二) 社会共享,促进协作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拓展 | 第171-172页 |
(三) 社会经济,推动新型经济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 第172-176页 |
结语 | 第176-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93页 |
致谢 | 第193-19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