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各种类型园林论文

基于场所文化的城市综合公园景观改造研究--以永州市朝阳岩公园景观改造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相关概念和定义第12-14页
        1.2.1 场所第12-13页
        1.2.2 场所精神第13页
        1.2.3 文化第13页
        1.2.4 场所文化第13页
        1.2.5 文化景观第13页
        1.2.6 城市综合公园第13-14页
        1.2.7 公园景观改造第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3.1 国内外场所精神理论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2 国内外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的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8-19页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19页
        1.4.1 研究目的第19页
        1.4.2 研究内容第19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9-23页
        1.5.1 研究方法第19-21页
        1.5.2 技术路线第21-23页
2 基于场所文化的综合公园景观改造研究第23-45页
    2.1 相关理论概述第23-25页
        2.1.1 场所精神第23页
        2.1.2 符号学第23-24页
        2.1.3 原型理论第24页
        2.1.4 文脉主义第24-25页
    2.2 城市场所文化的特征第25-26页
        2.2.1 城市场所文化的构成第25页
        2.2.2 显性文化第25-26页
        2.2.3 隐性文化第26页
    2.3 场所文化的形态表达第26-28页
        2.3.1 具象第26-27页
        2.3.2 抽象第27页
        2.3.3 意象第27页
        2.3.4 意境第27-28页
    2.4 场所文化与城市公园的相互关系第28-30页
        2.4.1 场所文化对城市公园景观的影响第28-29页
        2.4.2 城市公园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第29-30页
    2.5 城市公园改造综合论述第30-32页
        2.5.1 目前城市旧综合公园存在的问题第30-31页
        2.5.2 目前我国城市综合性公园改造的误区第31-32页
    2.6 基于场所文化的城市综合公园景观改造意义第32-33页
        2.6.1 公园自身更新及城市文化发展的需要第32页
        2.6.2 有效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第32页
        2.6.3 改善城市精神面貌推动多方面事业的发展第32-33页
        2.6.4 为城市公园的建设及文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第33页
    2.7 基于场所文化的城市综合公园景观改造原则第33-35页
        2.7.1 准确合理的定位第33页
        2.7.2 保护性原则第33页
        2.7.3 延续性原则第33-34页
        2.7.4 整体性原则第34页
        2.7.5 生态性原则第34页
        2.7.6 以人为本原则第34-35页
    2.8 基于场所文化的城市公园景观改造基本方法第35-36页
        2.8.1 保留第35页
        2.8.2 维护第35页
        2.8.3 提升第35-36页
    2.9 基于场所文化的城市公园景观改造基本步骤第36-45页
        2.9.1 场所文化的调研第36页
        2.9.2 梳理公园与周边场所环境关系第36-41页
        2.9.3 完善公园总体规划结构第41页
        2.9.4 综合公园景观改造要素第41-45页
3 永州市朝阳岩公园景观改造第45-75页
    3.1 项目概况第45-51页
        3.1.1 区域位置及概况第45页
        3.1.2 现状分析第45-51页
    3.2 朝阳岩公园周边场所环境分析第51-54页
        3.2.1 朝阳岩公园周边环境分析第51页
        3.2.2 朝阳岩公园与城市绿地系统的链接第51-52页
        3.2.3 朝阳岩公园与周边街区肌理的衔接第52-53页
        3.2.4 朝阳岩公园与周边环境流线的组织第53-54页
        3.2.5 朝阳岩公园周边环境功能的整合第54页
    3.3 公园改造目标、原则与思路第54-55页
        3.3.1 改造目标第54页
        3.3.2 改造原则第54-55页
        3.3.3 改造思路第55页
    3.4 朝阳岩公园总体布局第55-59页
        3.4.1 规划依据第55-56页
        3.4.2 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第56-57页
        3.4.3 总体布局第57-59页
    3.5 分区设计第59-66页
        3.5.1 文化游览区——怀古第59-60页
        3.5.2 市民康乐区——唱今第60-62页
        3.5.3 森林疗养区——乐山第62-64页
        3.5.4 滨江休闲带——逸水第64-66页
    3.6 配套规划第66-75页
        3.6.1 基础地形改造第66页
        3.6.2 水体的景观改造第66-67页
        3.6.3 园路改造规划第67-68页
        3.6.4 植物的改造规划第68-72页
        3.6.5 构筑物改造规划第72-73页
        3.6.6 设施的改造规划第73页
        3.6.7 防灾避险规划第73-75页
4 结论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第83-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适应黄土高原山地环境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形态特征分析--以山西省方山县张家塔历史文化名村为例
下一篇:单层多跨钢结构厂房的结构设计及地震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