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32页 |
1.1 黑色素的分类 | 第12-14页 |
1.2 黑色素的结构及性质 | 第14-18页 |
1.2.1 黑色素的物化性质 | 第15-17页 |
1.2.2 黑色素生物功能 | 第17-18页 |
1.3 黑色素检测、提取及定量 | 第18-20页 |
1.4 细菌黑色素 | 第20-21页 |
1.5 黑色素合成途径 | 第21-23页 |
1.7 苏云金芽胞杆菌防紫外辐射的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1.7.1 酪氨酸酶 | 第25-26页 |
1.7.2 漆酶 | 第26-27页 |
1.7.3 聚铜合成酶-PKS | 第27页 |
1.7.4 羟基苯乙酸羟化酶 | 第27页 |
1.7.5 超氧化物岐化酶 | 第27-28页 |
1.8 黑色素合成的调节作用 | 第28-30页 |
1.9 转座子 | 第30-31页 |
1.10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1-3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2-4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2-36页 |
2.1.1 菌株、质粒及引物 | 第32-35页 |
2.1.2 培养基 | 第35页 |
2.1.3 仪器及试剂 | 第35-36页 |
2.1.3.1 试剂 | 第35-36页 |
2.1.3.2 仪器 | 第3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6-46页 |
2.2.1 DNA的相关操作 | 第36-41页 |
2.2.1.2 苏云金芽胞杆菌质粒的制备(碱裂解法) | 第36-37页 |
2.2.1.3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 | 第37页 |
2.2.1.4 质粒快速抽提方法(煮样法) | 第37页 |
2.2.1.5 大肠杆菌转化子的筛选(快检法) | 第37-38页 |
2.2.1.6 苏云金芽胞杆菌转化子的筛选 | 第38页 |
2.2.1.7 质粒DNA的纯化和脱盐 | 第38页 |
2.2.1.8 去磷酸化 | 第38页 |
2.2.1.9 OMEGA DNA凝胶试剂盒回收DNA | 第38-39页 |
2.2.1.10 PCR扩增 | 第39页 |
2.2.1.11 大肠杆菌的常规转化 | 第39-40页 |
2.2.1.12 大肠杆菌电转化 | 第40页 |
2.2.1.13 苏云金芽胞杆菌电转化 | 第40-41页 |
2.2.2 SDS-PAGE以及蛋白质定量 | 第41-43页 |
2.2.2.1 细胞全蛋白SDS-PAGE样品的制备 | 第41页 |
2.2.2.2 SDS-PAGE凝胶的制备 | 第41页 |
2.2.2.3 电泳、染色及脱色流程 | 第41页 |
2.2.2.4 生测用晶体蛋白溶液的制备 | 第41-42页 |
2.2.2.5 晶体蛋白的定量 | 第42-43页 |
2.2.3 黑色素标准曲线的制定 | 第43页 |
2.2.4 产黑突变菌株筛选 | 第43-44页 |
2.2.5 生长曲线和黑色素产量测定 | 第44页 |
2.2.6 紫外线照射 | 第44页 |
2.2.7 生物测定 | 第44页 |
2.2.8 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44-45页 |
2.2.9 同源双交换流程 | 第45-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60页 |
3.1 苏云金芽胞杆菌高产黑色素突变株BMB181 | 第46-50页 |
3.1.1 苏云金芽胞杆菌高产黑色素突变菌株的获得 | 第46-47页 |
3.1.2 BMB181产黑曲线 | 第47页 |
3.1.3 BMB181转化效率的测定 | 第47-48页 |
3.1.4 高毒力晶体蛋白基因在BMB181中的表达 | 第48-49页 |
3.1.5 生物测定 | 第49-50页 |
3.1.6 小结 | 第50页 |
3.2 黑色素相关基因功能研究 | 第50-60页 |
3.2.1 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50-51页 |
3.2.2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51-54页 |
3.2.2.1 产黑性状突变株的筛选及验证 | 第51页 |
3.2.2.2 超氧化物岐化酶基因 | 第51-52页 |
3.2.2.3 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敲除 | 第52-54页 |
3.2.2.4 小结 | 第54页 |
3.2.3 酪氨酸酶基因 | 第54-60页 |
3.2.3.1 BMB171和4CA1产黑色素及其酪氨酸酶基因 | 第54-56页 |
3.2.3.2 酪氨酸酶基因敲除 | 第56-59页 |
3.2.3.3 小结 | 第59-60页 |
4 讨论 | 第60-64页 |
4.1 高产黑色素突变株BMB181 | 第60-61页 |
4.2 黑色素相关功能基因 | 第61-64页 |
4.2.1 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 | 第61-62页 |
4.2.2 酪氨酸酶基因 | 第62-64页 |
5 总结 | 第64-66页 |
5.1 BMB181 | 第64页 |
5.2 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 | 第64页 |
5.3 酪氨酸酶基因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8页 |
论文发表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录一 | 第80-82页 |
附录二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