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本项研究的背景 | 第8-12页 |
1.1.1 中国三轮摩托车产业正在快速发展 | 第8页 |
1.1.2 国家出台了新的摩托车油耗法规 | 第8-10页 |
1.1.3 摩托车排放法规更加严格 | 第10-12页 |
1.2 三轮摩托车应对新法规的主要难点 | 第12-13页 |
1.2.1 NOx 排放 | 第12页 |
1.2.2 燃油消耗量 | 第12-13页 |
1.3 应对新法规的基本方案 | 第13-15页 |
1.3.1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三效催化器的基本方案 | 第13-14页 |
1.3.2 “精调化油器+二次空气补气+三效催化器”的基本方案 | 第14-15页 |
1.4 国内三轮摩托车产业的技术现状 | 第15-16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5.2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影响三轮摩托车排放与油耗的基本因素理论分析 | 第17-28页 |
2.1 排放与油耗影响因素概况 | 第17-19页 |
2.1.1 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2.1.2 油耗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2.2 排放与油耗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19-28页 |
2.2.1 车重 | 第19-21页 |
2.2.2 过量空气系数 | 第21-23页 |
2.2.3 残余废气系数 | 第23-24页 |
2.2.4 三效催化器的性能 | 第24-26页 |
2.2.5 最佳传动比 | 第26-28页 |
第三章 FAI 系统应对摩托车国Ⅲ标准的基本方案 | 第28-40页 |
3.1 FAI 国Ⅲ排放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28-32页 |
3.1.1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29页 |
3.1.2 燃油蒸发污染物回收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29-30页 |
3.1.3 催化器转化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30-31页 |
3.1.4 FAI 国Ⅲ排放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31-32页 |
3.2 满足三轮摩托车新标准的FAI 系统改进方案 | 第32-36页 |
3.2.1 发动机方面的改进方案 | 第32-33页 |
3.2.2 电喷系统元件的改进方案 | 第33-34页 |
3.2.3 脉谱图调整方案 | 第34-35页 |
3.2.4 燃油蒸发污染物回收系统的改进方案 | 第35-36页 |
3.3 方案的可行性验证 | 第36-38页 |
3.3.1 燃油蒸发污染物回收系统的增加对排放影响 | 第36-37页 |
3.3.2 电喷系统与发动机的匹配保证控制精度 | 第37-38页 |
3.4 FAI 国三方案车辆一致性和耐久性验证 | 第38-40页 |
3.4.1 一致性对比试验 | 第38-39页 |
3.4.2 耐久性试验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排放和油耗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 第40-53页 |
4.1 车重对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40-42页 |
4.1.1 不同基准质量下的排放和油耗试验 | 第40-41页 |
4.1.2 三效催化器的容积大小和车重的试验 | 第41-42页 |
4.2 传动比对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42-44页 |
4.2.1 油耗偏高试验案例分析 | 第42页 |
4.2.2 更改初级齿轮传动比试验 | 第42-44页 |
4.3 催化器安装位置的实验研究 | 第44-50页 |
4.3.1 NOx 排放偏高案例分析 | 第44-45页 |
4.3.2 催化器安装位置及实验 | 第45-48页 |
4.3.3 重新确定触媒位置后的实验结果 | 第48页 |
4.3.4 二级催化器试验方案及结果 | 第48-50页 |
4.4 EGR 方案的实验研究 | 第50-53页 |
4.4.1 摩托车EGR 系统结构 | 第50-51页 |
4.4.2 EGR 方案实验研究 | 第51-53页 |
第五章 两款三轮摩托车的最终开发结果 | 第53-58页 |
5.1 定型方案 | 第53-54页 |
5.1.1 SF125ZH 的定型方案 | 第53页 |
5.1.2 SF200ZH 的定型方案 | 第53-54页 |
5.2 两款车的实验开发结果 | 第54-58页 |
5.2.1 SF125ZH 的实验结果 | 第54-56页 |
5.2.2 SF200ZH 的实验结果 | 第56-58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