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导论 | 第14-28页 |
1.1 选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1-24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24-26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6-28页 |
第1章 帝国:概念与类型 | 第28-72页 |
1.1 帝国与帝国情结 | 第28-46页 |
1.1.1 帝国情结 | 第28-34页 |
1.1.2 帝国的内涵 | 第34-40页 |
1.1.3 帝国的结构 | 第40-46页 |
1.2 帝国的类型学分析 | 第46-62页 |
1.2.1 农业帝国 | 第46-52页 |
1.2.2 游牧帝国 | 第52-55页 |
1.2.3 殖民帝国 | 第55-62页 |
1.3 时间性帝国与空间性帝国 | 第62-72页 |
1.3.1 帝国与多重边界 | 第62-64页 |
1.3.2 两种帝国? | 第64-72页 |
第2章 国家与国家能力 | 第72-112页 |
2.1 两种国家观:韦伯与马克思 | 第72-87页 |
2.1.1 从权力到国家能力 | 第72-78页 |
2.1.2 两种传统(一):韦伯的视角 | 第78-84页 |
2.1.3 两种传统(二):马克思的视角 | 第84-87页 |
2.2 国家能力:概念与结构 | 第87-101页 |
2.2.1 国家能力:学术史回顾 | 第88-93页 |
2.2.2 国家能力的“图钉式”结构 | 第93-101页 |
2.3 国家能力的解释力 | 第101-112页 |
2.3.1 国家能力的“缺陷” | 第101-103页 |
2.3.2 国家能力理论的优势 | 第103-112页 |
第3章 从帝国到国家:多重边界到合一边界 | 第112-158页 |
3.1 帝国的国家能力:以罗马帝国为例 | 第112-122页 |
3.1.1 霸主阶段:从罗马到意大利半岛 | 第112-116页 |
3.1.2 时间性帝国:迅速扩张 | 第116-118页 |
3.1.3 走向空间性帝国:制度构建 | 第118-122页 |
3.2 内源型国家:欧洲的经验 | 第122-141页 |
3.2.1 “失败国家”带来的反思 | 第122-128页 |
3.2.2 内源型国家的构建路径 | 第128-138页 |
3.2.3 从分到合的逻辑 | 第138-141页 |
3.3 外源型国家:现代性与国家形态转型 | 第141-158页 |
3.3.1 现代性的冲击 | 第141-147页 |
3.3.2 外源型国家构建的诸种路径 | 第147-158页 |
第4章 东方问题的内涵与分期 | 第158-206页 |
4.1 帝国、霸权与战争 | 第158-178页 |
4.1.1 霸权与帝国:两种形态与逻辑 | 第158-169页 |
4.1.2 帝国战争与霸权战争 | 第169-175页 |
4.1.3 帝国之后:区域的兴起 | 第175-178页 |
4.2 “东方问题”的几种解读范式 | 第178-196页 |
4.2.1 马克思恩格斯解读“东方问题” | 第178-185页 |
4.2.2 文明冲突的范式 | 第185-191页 |
4.2.3 地缘政治范式 | 第191-196页 |
4.3 “东方问题”的内涵与分期框架 | 第196-206页 |
4.3.1 东方问题:内涵与本质 | 第196-201页 |
4.3.2 东方问题的分期框架 | 第201-206页 |
第5章 帝国、战争与边缘的形成 | 第206-266页 |
5.1 三大帝国国家能力的变迁概述 | 第206-233页 |
5.1.1 奥斯曼帝国国家能力的演变 | 第206-214页 |
5.1.2 哈布斯堡帝国国家能力的演变 | 第214-223页 |
5.1.3 俄国国家能力的演变 | 第223-233页 |
5.2 三大帝国之间的战争 | 第233-251页 |
5.2.1 文明的接触与对抗:奥斯曼VS.哈布斯堡 | 第234-241页 |
5.2.2 自然边界的分割与土俄战争 | 第241-248页 |
5.2.3 若即若离的俄奥联盟 | 第248-251页 |
5.3 帝国边缘:形成与特征 | 第251-266页 |
5.3.1 帝国扩张与边缘的形成 | 第252-260页 |
5.3.2 边缘的内涵与特征 | 第260-266页 |
第6章 霸权体系下的东方问题 | 第266-322页 |
6.1 从帝国体系向霸权体系的转型 | 第266-282页 |
6.1.1 欧洲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与扩张 | 第266-276页 |
6.1.2 面向霸权:奥斯曼帝国的初次改革 | 第276-282页 |
6.2 帝国战争与霸权战争:奥斯曼帝国的内外挑战 | 第282-300页 |
6.2.1 来自边缘地区的冲击:希腊革命及阿里 | 第282-291页 |
6.2.2 克里米亚战争:东方问题回归均势 | 第291-300页 |
6.3 欧洲霸权体系与东方问题的互动 | 第300-322页 |
6.3.1 东方问题的“欧洲化” | 第300-311页 |
6.3.2 欧洲变局与近东危机 | 第311-322页 |
第7章 区域崛起与东方问题的终结 | 第322-376页 |
7.1 巴尔干民族国家的构建 | 第322-345页 |
7.1.1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理论概观 | 第322-329页 |
7.1.2 巴尔干的民族主义与国家:类型与历程 | 第329-345页 |
7.2 巴尔干区域的构建 | 第345-364页 |
7.2.1 巴尔干区域的初步构建与尝试 | 第345-354页 |
7.2.2 战争与巴尔干区域的确立 | 第354-364页 |
7.3 东方问题的终结 | 第364-376页 |
7.3.1 南斯拉夫:次区域秩序的构建 | 第364-371页 |
7.3.2 希土战争 | 第371-376页 |
结语 | 第376-378页 |
参考文献 | 第378-4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404-405页 |
后记 | 第4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