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以及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1.4.2 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预算 | 第19页 |
2.1.2 预算透明度 | 第19-20页 |
2.1.3 预算监督 | 第20-21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4页 |
2.2.2 公共财政理论 | 第24-25页 |
2.3 完善预算监督对于提高预算透明度的意义 | 第25-29页 |
2.3.1 预算监督有利于预算编制科学透明 | 第26页 |
2.3.2 预算监督有利于预算审批民主透明 | 第26页 |
2.3.3 预算监督有利于预算执行良好透明 | 第26-27页 |
2.3.4 预算监督有利于预算审计严肃透明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我国预算透明度现状与监督缺位 | 第29-45页 |
3.1 我国预算透明度现状 | 第29-33页 |
3.1.1 提高预算透明度的举措 | 第29-31页 |
3.1.2 仍然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3.2 监督缺位对预算透明度的影响 | 第33-40页 |
3.2.1 我国的预算监督体系 | 第33-35页 |
3.2.2 我国预算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对预算透明度的影响 | 第35-40页 |
3.3 制约我国预算监督的因素 | 第40-45页 |
3.3.1 现有体制的局限 | 第40页 |
3.3.2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陷 | 第40-42页 |
3.3.3 预算监督意识的弱化 | 第42页 |
3.3.4 政府具有隐瞒预算相关信息的意愿 | 第42-45页 |
第四章 预算监督的国际经验 | 第45-53页 |
4.1 英国的预算监督制度 | 第45-47页 |
4.1.1 预算监督法律依据全面 | 第45页 |
4.1.2 议会监督制度完整 | 第45-46页 |
4.1.3 财政部门监督健全 | 第46页 |
4.1.4 审计部门监督有力 | 第46-47页 |
4.1.5 议会预算审批程序严谨 | 第47页 |
4.2 美国的预算监督制度 | 第47-50页 |
4.2.1 预算监督机构 | 第47-48页 |
4.2.2 预算监督过程 | 第48-49页 |
4.2.3 预算监督主体 | 第49-50页 |
4.3 英美两国预算监督制度可借鉴之处 | 第50-53页 |
4.3.1 完备的法律体系保障预算透明度 | 第50页 |
4.3.2 专门的监督机构分布于预算的各个过程 | 第50页 |
4.3.3 预算审批监督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 第50-53页 |
第五章 完善预算监督提高预算透明度的路径 | 第53-65页 |
5.1 构建完整的预算监督体系 | 第53-54页 |
5.2 完善预算监督的过程 | 第54-60页 |
5.2.1 提高前期监督的专业性 | 第54-55页 |
5.2.2 加强中期监督效力 | 第55-59页 |
5.2.3 强化后期监督力度 | 第59-60页 |
5.3 增强预算监督主体的监督力度 | 第60-63页 |
5.3.1 强化立法监督力度 | 第60-61页 |
5.3.2 完善财政监督内容 | 第61页 |
5.3.3 增强公众监督环节 | 第61-62页 |
5.3.4 保障传媒监督氛围 | 第62-63页 |
5.4 深化相关制度的改革 | 第63页 |
5.5 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 第63-64页 |
5.6 提高政府和公众的预算监督意识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