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2页 |
第1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的形成及其特点 | 第12-19页 |
1.1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当今时代的世界主题:和平与发展 | 第12页 |
1.1.2 传统社会主义在民生建设方面的缺陷:忽视民生 | 第12-13页 |
1.2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形成的现实条件 | 第13-15页 |
1.2.1 基本国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第13-14页 |
1.2.2 具体国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状况 | 第14-15页 |
1.3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形成的思想来源 | 第15-16页 |
1.3.1 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相关民生思想 | 第15页 |
1.3.2 基本前提:中国传统文化中民生思想 | 第15-16页 |
1.3.3 直接来源:毛泽东有关民生的思想 | 第16页 |
1.4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的形成过程 | 第16-18页 |
1.4.1 邓小平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和阐述 | 第17页 |
1.4.2 江泽民对民生问题的继承和发展 | 第17页 |
1.4.3 胡锦涛对民生的进一步拓展 | 第17-18页 |
1.5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的重要特点 | 第18-19页 |
1.5.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第18页 |
1.5.2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 第18-19页 |
第2章 邓小平的民生观研究 | 第19-26页 |
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出发点 | 第19-20页 |
2.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点 | 第19-20页 |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当前民生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2.2 发展生产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手段 | 第20-22页 |
2.2.1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和矛盾的关键 | 第20-21页 |
2.2.2 发展经济是为民生 | 第21-22页 |
2.3 改革开放:解决民生问题的直接动力 | 第22-23页 |
2.3.1 改革为民生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创造条件、扫除障碍 | 第22页 |
2.3.2 开放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22-23页 |
2.4 实现共同富裕:解决民生问题的最高目标 | 第23-24页 |
2.4.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 第23页 |
2.4.2 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第23-24页 |
2.5 “三步走”战略: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途径 | 第24-26页 |
2.5.1 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战略 | 第24页 |
2.5.2 小康社会的民生标准 | 第24-26页 |
第3章 江泽民的民生观 | 第26-32页 |
3.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要求 | 第26-28页 |
3.1.1 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经济制度 | 第27页 |
3.1.2 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27页 |
3.1.3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 第27页 |
3.1.4 将发展成果最终落实到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上 | 第27-28页 |
3.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要求 | 第28-29页 |
3.2.1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第28页 |
3.2.2 依法治国是一项基本的治国方略 | 第28页 |
3.2.3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 第28-29页 |
3.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解决民生问题的精神要求 | 第29-30页 |
3.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 | 第29页 |
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3.4 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民生问题的总体目标 | 第30-32页 |
第4章 胡锦涛的民生观 | 第32-39页 |
4.1 坚持“以人为本”: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原则 | 第32-33页 |
4.1.1 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 | 第32-33页 |
4.1.2 发展民生,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 | 第33页 |
4.2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 第33-34页 |
4.2.1 现阶段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 第33页 |
4.2.2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 第33-34页 |
4.3 统筹兼顾: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方法 | 第34-35页 |
4.3.1 民生工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 第34页 |
4.3.2 统筹兼顾的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4.4 “四大建设”: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 | 第35-36页 |
4.4.1 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四位一体”的社会 | 第35-36页 |
4.4.2 民生问题的演变 | 第36页 |
4.5 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社会目标 | 第36-39页 |
4.5.1 社会和谐是民生问题的社会归宿 | 第36-37页 |
4.5.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自身的鲜明特征 | 第37-39页 |
第5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生观的重要意义 | 第39-42页 |
5.1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生观的理论意义 | 第39-40页 |
5.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宝库 | 第39页 |
5.1.2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新境界 | 第39-40页 |
5.1.3 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 第40页 |
5.1.4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的健全 | 第40页 |
5.2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民生观的现实意义 | 第40-42页 |
5.2.1 对推进新时期民生建设有直接的帮助作用 | 第40页 |
5.2.2 对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有重要的意义 | 第40-41页 |
5.2.3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第41页 |
5.2.4 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