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主要缩略语一览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对流层中的氮氧化物 | 第13-18页 |
1.1.1 对流层NOx的化学过程 | 第13-15页 |
1.1.2 NO_x的源、汇 | 第15-17页 |
1.1.3 NO_x的排放及研究 | 第17-18页 |
1.2 大气气溶胶 | 第18-24页 |
1.2.1 大气气溶胶及其影响 | 第18-20页 |
1.2.2 气溶胶光学性质及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3 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 | 第24-30页 |
1.3.1 主动DOAS技术 | 第25-27页 |
1.3.2 被动DOAS技术 | 第27-30页 |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30-33页 |
1.4.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30-31页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1.4.3 创新点与特色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法和实验观测 | 第33-53页 |
2.1 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法 | 第33-38页 |
2.1.1 基本原理 | 第33-35页 |
2.1.2 散射光被动DOAS | 第35-38页 |
2.2 移动DOAS观测 | 第38-43页 |
2.2.1 系统组成 | 第38-40页 |
2.2.2 观测结果 | 第40-43页 |
2.3 多轴DOAS观测 | 第43-50页 |
2.3.1 系统组成 | 第44-46页 |
2.3.2 观测结果 | 第46-50页 |
2.4 光谱处理 | 第50-52页 |
2.4.1 测量光谱校准 | 第50页 |
2.4.2 标准吸收截面 | 第50-51页 |
2.4.3 斜程柱密度反演 | 第51-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大气辐射传输及敏感性研究 | 第53-77页 |
3.1 大气散射和辐射传输 | 第53-59页 |
3.1.1 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 | 第53-54页 |
3.1.2 拉曼散射(Raman Scattering) | 第54-55页 |
3.1.3 米散射(Mie Scattering) | 第55-58页 |
3.1.4 大气辐射传输 | 第58-59页 |
3.2 大气质量因子(AMF) | 第59-60页 |
3.3 SCIATRAN模式 | 第60-65页 |
3.3.1 模式运行环境 | 第61页 |
3.3.2 模型结构 | 第61-63页 |
3.3.3 模型应用 | 第63-65页 |
3.4 AMF影响因子敏感性研究 | 第65-76页 |
3.4.1 观测几何参数 | 第65-69页 |
3.4.2 地表反照率 | 第69-70页 |
3.4.3 波长参数 | 第70-71页 |
3.4.4 气溶胶参数 | 第71-7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气溶胶光学性质与污染类型的反演研究 | 第77-101页 |
4.1 气溶胶光学性质反演原理与方法 | 第77-81页 |
4.1.1 多轴DOAS反演气溶胶的原理 | 第77-78页 |
4.1.2 技术方法 | 第78-81页 |
4.2 气溶胶-O_4 AMF查算表 | 第81-82页 |
4.2.1 气溶胶消光廓线参数化 | 第81-82页 |
4.2.2 查算表建立 | 第82页 |
4.3 气溶胶光学性质反演研究 | 第82-89页 |
4.3.1 反演示例 | 第82-85页 |
4.3.2 边界层高度反演结果 | 第85-89页 |
4.4 气溶胶污染类型的反演研究 | 第89-100页 |
4.4.1 气溶胶污染类型反演的理论基础 | 第89-90页 |
4.4.2 实验观测与数据结果 | 第90-92页 |
4.4.3 不同气溶胶污染类型的研究 | 第92-10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多轴DOAS观测对流层NO_2研究 | 第101-121页 |
5.1 对流层NO_2垂直柱密度的反演方法研究 | 第101-106页 |
5.1.1 多轴DOAS反演对流层NO_2 VCD | 第101-103页 |
5.1.2 NO_2 AMF模拟 | 第103-106页 |
5.2 上海城区NO_2 VCDTROP时间变化特征 | 第106-108页 |
5.3 与卫星对流层NO_2 VCD产品对比 | 第108-119页 |
5.3.1 卫星产品及处理方法 | 第108-109页 |
5.3.2 卫星产品间对比结果 | 第109-113页 |
5.3.3 MAX-DOAS与卫星对流层NO_2 VCD产品对比 | 第113-11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六章 上海城区机动车NO_x排放研究 | 第121-141页 |
6.1 上海市内环道路上空NO_2垂直柱密度 | 第121-127页 |
6.1.1 对流层NO_2垂直柱密度反演 | 第122-124页 |
6.1.2 NO_2垂直柱密度日均值 | 第124-127页 |
6.2 NO_2垂直柱密度空间分布特征 | 第127-131页 |
6.2.1 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127-130页 |
6.2.2 世博园区道路上空NO_2柱密度 | 第130-131页 |
6.3 内环区域内机动车NO_x排放量 | 第131-140页 |
6.3.1 估算原理与方法 | 第131-135页 |
6.3.2 风场条件和修正 | 第135-137页 |
6.3.3 NO_2排放量和误差分析 | 第137-139页 |
6.3.4 机动车源NO_x排放量和误差分析 | 第139-14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41-14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41-142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9页 |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