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一、 党建科学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 第14-22页 |
(一) 党建科学化的定义 | 第14-16页 |
1、 学术界关于党建科学化的理论阐释 | 第14-15页 |
2、 科学把握党建科学化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 党建科学化的内容 | 第16-17页 |
(三) 党建科学化的基本特征 | 第17-22页 |
1、 中国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路径 | 第17-18页 |
2、 人民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取向 | 第18-19页 |
3、 时代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历史方位 | 第19-20页 |
4、 系统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在要求 | 第20页 |
5、 民主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根本保障 | 第20-22页 |
二、 党建科学化探索实践成果 | 第22-38页 |
(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党建科学化的探索成果 | 第22-24页 |
1、 政治建设上首次科学阐释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 | 第22-23页 |
2、 思想建设上提出思想建设是党建的核心 | 第23页 |
3、 组织建设上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队伍建设 | 第23页 |
4、 作风建设上提出“两个务必” | 第23-24页 |
(二)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党建科学化的探索成果 | 第24-27页 |
1、 政治建设上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第24-25页 |
2、 思想建设上提出党的思想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互相结合 | 第25页 |
3、 组织建设上强调“全党要服从中央” | 第25-26页 |
4、 作风建设上坚持“反腐倡廉”不放松 | 第26-27页 |
(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党建科学化的探索成果 | 第27-31页 |
1、 政治建设上提出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第27-29页 |
2、 思想建设上提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 第29页 |
3、 组织建设上提出要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 第29-30页 |
4、 作风建设上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 第30-31页 |
(四)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党建科学化的探索成果 | 第31-38页 |
1、 政治建设上首次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并重 | 第31-33页 |
2、 思想建设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 | 第33-34页 |
3、 组织建设上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 第34-35页 |
4、 作风建设上强调教育、制度和监督并举 | 第35-38页 |
三、 党建科学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48页 |
(一) 党的建设科设学化的现状 | 第38-40页 |
1、 党建科学化的成绩突出 | 第38-39页 |
2、 党建科学化面临严峻挑战 | 第39-40页 |
(二) 党的建设科学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40-44页 |
1、 党的自身建设力度不够 | 第40-42页 |
2、 党的领导体制与领导模式不够健全 | 第42-43页 |
3、 党的执政理论与实践面临新的挑战 | 第43-44页 |
(三) 党建科学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48页 |
1、 党的自身建设的新变化影响着党建科学化 | 第45页 |
2、 党内民主建设相对滞后影响着党建科学化 | 第45-46页 |
3、 世情、国情的新变化影响着党建科学化 | 第46-48页 |
四、 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路径 | 第48-54页 |
(一)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自身建设 | 第48-50页 |
1、 树立党建创新理念 | 第48-49页 |
2、 加强创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 第49页 |
3、 增进党内和谐建设 | 第49-50页 |
(二) 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与领导模式 | 第50-51页 |
1、 加强党内民主意识教育 | 第50页 |
2、 建立和谐党群关系 | 第50-51页 |
3、 实现党的领导和法律的完美结合 | 第51页 |
(三) 深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第51-54页 |
1、 坚持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 第51-52页 |
2、 弘扬时代精神彰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内容 | 第52页 |
3、 建立和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