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神经系肿瘤论文

紫杉醇mPEG-PLA共聚物胶束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前言第12-15页
第一章 紫杉醇mPEG-PLA共聚物胶束的制备与表征第15-39页
    第一节 mPEG-PLA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第15-23页
        1 仪器和材料第16-17页
            1.1 仪器第16页
            1.2 材料和试剂第16-17页
        2 实验方法第17-18页
            2.1 mPEG-PLA共聚物的合成第17页
                2.1.1 材料与试剂的预处理第17页
                2.1.2 共聚物的制备第17页
            2.2 mPEG-PLA共聚物的表征第17-18页
                2.2.1 红外光谱分析第17页
                2.2.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第17-18页
                2.2.3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第18页
                2.2.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第18页
                2.2.5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第18页
        3 实验结果第18-23页
            3.1 红外光谱分析第18-19页
            3.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第19-20页
            3.3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第20-21页
            3.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第21页
            3.5 临界胶束浓度第21-23页
    第二节 紫杉醇mPEG-PLA共聚物胶束的制备及表征第23-39页
        1 仪器和材料第23-24页
            1.1 仪器第23页
            1.2 材料和试剂第23-24页
        2 实验方法第24-28页
            2.1 紫杉醇mPEG-PLA共聚物胶束的制备与优化第24-27页
                2.1.1 紫杉醇mPEG-PLA共聚物胶束的制备第24页
                2.1.2 紫杉醇体外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4-25页
                    2.1.2.1 色谱条件第24页
                    2.1.2.2 样品处理方法第24页
                    2.1.2.3 标准曲线第24-25页
                    2.1.2.4 提取回收率第25页
                    2.1.2.5 精密度第25页
                    2.1.2.6 专属性第25页
                2.1.3 胶束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第25-26页
                2.1.4 处方工艺的单因素考察第26页
                2.1.5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第26-27页
                    2.1.5.1 实验设计第26-27页
                    2.1.5.2 模型拟合第27页
            2.2 紫杉醇mPEG-PLA共聚物胶束的表征第27-28页
                2.2.1 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第27页
                2.2.2 粒径、Zeta电位的测定第27页
                2.2.3 体外释放第27-28页
                    2.2.3.1 紫杉醇在吐温80水溶液中溶解度的考察第27-28页
                    2.2.3.2 体外释放第28页
        3 实验结果第28-37页
            3.1 紫杉醇体外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8-30页
                3.1.1 标准曲线第28-29页
                3.1.2 提取回收率第29页
                3.1.3 精密度第29页
                3.1.4 专属性第29-30页
            3.2 处方工艺的单因素考察第30-31页
                3.2.1 有机溶剂的选择第30页
                3.2.2 投药量的影响第30页
                3.2.3 成膜及水化温度的影响第30-31页
                3.2.4 水化体积的影响第31页
            3.3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第31-35页
            3.4 紫杉醇mPEG-PLA共聚物胶束的表征第35-37页
                3.4.1 透射电镜第35页
                3.4.2 粒径和Zeta电位第35-36页
                3.4.3 包封率和载药量第36页
                3.4.4 紫杉醇在吐温80水溶液中的溶解度第36页
                3.4.5 体外释放第36-37页
        4 讨论第37-38页
            4.1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第37页
            4.2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处方工艺的结果第37-38页
            4.3 释放介质的选择第38页
        5 小结第38-39页
第二章 载DiR胶束在脑胶质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和紫杉醇胶束体内药效学的初步研究第39-47页
    第一节 载DiR胶束在脑胶质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第39-43页
        1 仪器和材料第39-40页
            1.1 仪器第39-40页
            1.2 材料和试剂第40页
            1.3 实验动物第40页
        2 实验方法第40-41页
            2.1 U87细胞的培养第40-41页
            2.2 脑胶质瘤模型鼠的建立第41页
            2.3 载DiR胶束的制备第41页
            2.4 载DiR胶束在脑胶质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第41页
        3 实验结果第41-43页
            3.1 载DiR胶束在脑胶质瘤模型鼠体内的分布第41-43页
    第二节 紫杉醇mPEG-PLA共聚物胶束体内药效学的研究第43-47页
        1 仪器和材料第43-44页
            1.1 仪器第43页
            1.2 材料和试剂第43-44页
            1.3 实验动物第44页
        2 实验方法第44页
            2.1 脑胶质瘤裸鼠模型的建立第44页
            2.2 荷瘤裸鼠生存曲线第44页
        3 实验结果第44-45页
            3.1 荷瘤鼠生存曲线第44-45页
        4 讨论第45-46页
            4.1 活体成像操作注意事项第45页
            4.2 体内药效学评价第45-46页
        5 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紫杉醇mPEG-PLA共聚物胶束的急性毒性考察第47-51页
    1. 仪器和材料第47-48页
        1.1 仪器第47页
        1.2 材料和试剂第47-48页
        1.3 实验动物第48页
    2 实验方法第48页
        2.1 LDloo及LDo的估摸实验第48页
        2.2 急性毒性实验第48页
    3 实验结果第48-49页
        3.1 LDloo及LDo的估摸实验第48页
        3.2 急性毒性实验第48-49页
    4 讨论第49页
    5 小结第49-51页
全文总结第51-52页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综述第56-64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致谢第64-65页
附录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蟾毒灵对人肝癌细胞株增殖迁移侵袭黏附能力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下一篇:我国城镇老年护理保险设立基础探析--以北京市城镇社区老年人的问卷调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