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目录 | 第7-8页 |
图目录 | 第8-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3页 |
1.2 用户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 基于 IEEE 802.22 标准的用户监测方案 | 第17-18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8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现有认知无线电频谱感知技术分析 | 第20-36页 |
2.1 信号统计检测理论概述 | 第20-26页 |
2.1.1 二元假设检验 | 第20-21页 |
2.1.2 最佳判决准则 | 第21-26页 |
2.2 几种现有的常用频谱感知技术 | 第26-35页 |
2.2.1 基于能量的感知方法 | 第26-28页 |
2.2.2 基于高阶统计量的感知方法 | 第28-29页 |
2.2.3 基于循环特性的感知方法 | 第29-30页 |
2.2.4 基于延时相关性的感知方法 | 第30-31页 |
2.2.5 基于多节点合作的感知方法 | 第31-35页 |
2.3 频谱感知技术比较 | 第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认知无线电合作感知技术研究 | 第36-48页 |
3.1 改进的基于最大最小特征值的合作感知算法 | 第36-41页 |
3.1.1 信道模型 | 第36-37页 |
3.1.2 数值分析概述 | 第37-38页 |
3.1.3 算法原理 | 第38-39页 |
3.1.4 算法流程 | 第39页 |
3.1.5 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39-41页 |
3.2 基于分形维数的动态合作感知 | 第41-47页 |
3.2.1 信道模型 | 第42页 |
3.2.2 分形理论概述 | 第42-45页 |
3.2.3 感知节点动态选择策略 | 第45-46页 |
3.2.4 算法流程 | 第46页 |
3.2.5 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46-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基于 IEEE 802.22 标准的用户跟踪方法研究 | 第48-61页 |
4.1 IEEE 802.22 体系结构 | 第48-49页 |
4.2 MAC 层帧结构分析 | 第49-50页 |
4.3 MAC 层关键技术分析 | 第50-56页 |
4.3.1 寻址与连接 | 第50页 |
4.3.2 初始化及网络接入 | 第50-52页 |
4.3.3 测距 | 第52页 |
4.3.4 共存 | 第52-56页 |
4.3.5 用户跟踪可行性分析 | 第56页 |
4.4 用户跟踪方法 | 第56-60页 |
4.4.1 授权用户出现 | 第56-57页 |
4.4.2 CPE 静默期 | 第57页 |
4.4.3 QoS 服务 | 第57-59页 |
4.4.4 用户跟踪方法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WRAN 系统级仿真平台 | 第61-73页 |
5.1 通信系统仿真概述 | 第61-62页 |
5.1.1 通信系统仿真的目的 | 第61页 |
5.1.2 通信系统仿真的方法 | 第61-62页 |
5.2 WRAN 系统仿真平台的设计和实现 | 第62-68页 |
5.2.1 WRAN 系统仿真平台整体框架 | 第62-63页 |
5.2.2 初始化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 第63-65页 |
5.2.3 无线环境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 第65页 |
5.2.4 感知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 第65-66页 |
5.2.5 自共存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 第66-67页 |
5.2.6 频谱管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 第67页 |
5.2.7 调度控制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 第67-68页 |
5.2.8 数据存储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 第68页 |
5.3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68-71页 |
5.3.1 感知算法实验 | 第68-71页 |
5.3.2 用户跟踪方法实验 | 第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结束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