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闸坝对污染河流水质水量作用分析及调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引言第11-13页
1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5-19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3 亟待解决的问题第19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23页
        1.3.2 技术路线第23-25页
2 淮河流域水质时空变化分析和评价第25-42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25-27页
        2.1.1 自然地理概况第25-26页
        2.1.2 地形地貌第26页
        2.1.3 气候特征第26页
        2.1.4 河流水系第26页
        2.1.5 闸坝等水利工程第26-27页
    2.2 淮河流域水质时空变化分析和评价第27-41页
        2.2.1 监测站点分类第27-28页
        2.2.2 数据来源第28-29页
        2.2.3 显著性水质指标第29-30页
        2.2.4 河流水质时间变化趋势分析第30-36页
        2.2.5 河流水质时空变化评价第36-41页
    2.3 小结第41-42页
3 闸坝作用下污染河流水动力—水质模型研究第42-65页
    3.1 闸坝调控试验第42-48页
        3.1.1 试验区域简介第42页
        3.1.2 试验介绍第42-46页
        3.1.3 试验结果分析第46-48页
    3.2 单一闸坝作用下的水动力一水质模型第48-54页
        3.2.1 基于试验的单一闸坝作用下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构建第48-49页
        3.2.2 模型的求解方法第49-52页
        3.2.3 试验区水动力—水质模型及结果分析第52-54页
    3.3 闸坝群作用下水动力-水质模型第54-63页
        3.3.1 闸坝群作用下水动力—水质模型的构建第54-55页
        3.3.2 模型的求解方法第55页
        3.3.3 区间入河污染负荷估算第55-56页
        3.3.4 沙颍河闸坝群作用下水动力—水质模型第56-63页
    3.4 小结第63-65页
4 闸坝对污染河流水质水量的作用研究第65-77页
    4.1 引言第65页
    4.2 单一闸坝对污染河流水质水量作用分析第65-69页
        4.2.1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65页
        4.2.2 多场景模拟第65-67页
        4.2.3 单一闸坝对污染河流水质水量的作用分析第67-68页
        4.2.4 单一闸坝的调控策略第68-69页
    4.3 闸坝群对污染河流水质水量作用分析第69-76页
        4.3.1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69页
        4.3.2 多场景模拟第69-73页
        4.3.3 闸坝群对污染河流水质水量的作用分析第73-74页
        4.3.4 闸坝群对污染河流的调控策略第74-76页
    4.4 小结第76-77页
5 污染河流闸坝防污调控研究第77-92页
    5.1 污染河流闸坝防污调控的概念、内涵和意义第77-78页
        5.1.1 提出背景第77页
        5.1.2 污染河流闸坝防污调控的概念第77页
        5.1.3 污染河流闸坝防污调控的内涵第77-78页
        5.1.4 污染河流闸坝防污调控的意义第78页
    5.2 防污限制水位研究第78-84页
        5.2.1 防污限制水位的概念第78页
        5.2.2 防污限制水位模型的构建第78-81页
        5.2.3 沙颍河防污限制水位第81-84页
    5.3 闸坝防污调控模型研究第84-91页
        5.3.1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84-85页
        5.3.2 基于模拟—优化的闸坝防污调控模型的构建第85-88页
        5.3.3 沙颍河闸坝防污调控第88-91页
    5.4 小结第91-92页
6 沙颍河闸坝防污调控系统软件第92-106页
    6.1 系统软件设计第92-95页
        6.1.1 系统的开发原则第92-93页
        6.1.2 系统构成及功能第93-95页
    6.2 系统安装和使用说明第95-105页
        6.2.1 系统的安装第95页
        6.2.2 使用说明第95-105页
    6.3 小结第105-106页
7 结论和展望第106-109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06-107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07-108页
    7.3 研究展望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6页
附:个人简历及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6-117页
    1 个人简历第116页
    2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6页
    3 参加的研究课题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SEcpl介导志贺菌耐药的分子基础研究
下一篇:跨组织信息系统柔性和供应链资源依赖对企业敏捷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