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1.1 小麦的抗条锈性 | 第12-15页 |
1.1.1 小麦的抗条锈性分类 | 第12-14页 |
1.1.2 小麦的抗条锈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 第14-15页 |
1.2 抗条锈病基因鉴定和定位常用的研究方法 | 第15-25页 |
1.2.1 常规杂交法 | 第15-16页 |
1.2.2 基因推导法 | 第16-17页 |
1.2.3 非整倍体法 | 第17页 |
1.2.4 染色体分带与原位杂交法 | 第17-18页 |
1.2.5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8-25页 |
1.2.6 蛋白质组学分析法 | 第25页 |
1.3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5-33页 |
1.3.1 已发现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 第25-32页 |
1.3.2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来源 | 第32页 |
1.3.3 小麦抗条锈病成株抗性 QTL | 第32-33页 |
1.4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克隆 | 第33页 |
1.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33-34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4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第二章 美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 Druchamp 苗期和高温成株期条锈病抗性 QTL 定位 | 第36-6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2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2.1.2 方法 | 第36-4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2-52页 |
2.2.1 田间群体及亲本条锈病抗性统计分析 | 第42页 |
2.2.2 温室苗期环境下抗条锈病基因鉴定 | 第42-46页 |
2.2.3 连锁群的构建 | 第46-47页 |
2.2.4 高温成株抗性 QTL 的定位 | 第47-51页 |
2.2.5 苗期抗条锈性 QTL 的定位 | 第51-52页 |
2.3 讨论 | 第52-64页 |
2.3.1 与以往定位出来的 QTL 的比较 | 第52-55页 |
2.3.2 小论 | 第55-64页 |
第三章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及分子作图 | 第64-8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8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64页 |
3.1.2 方法 | 第64-6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68-84页 |
3.2.1 三个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抗条锈性遗传及基因间关系分析 | 第68-74页 |
3.2.2 小簇麦易位系 V9128-3 抗条锈病基因 SSR 分子标记 | 第74-77页 |
3.2.3 小簇麦易位系 V3 抗条锈基因分子标记 | 第77-84页 |
第四章 五个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 | 第84-9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4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84页 |
4.1.2 方法 | 第8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84-90页 |
4.2.1 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苗期抗条锈性评估 | 第84-85页 |
4.2.2 五个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 第85-90页 |
4.3 讨论 | 第90-91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91-93页 |
5.1 美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 Druchamp 苗期和高温成株期条锈病抗性 QTL 定位 | 第91页 |
5.2 小麦-簇毛麦易位系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及分子作图 | 第91-92页 |
5.3 五个小麦-华山新麦草易位系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作者简介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