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写及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1 前言 | 第14-33页 |
1.1 水稻纹枯病的研究 | 第14-16页 |
1.1.1 水稻纹枯病分布与危害概况 | 第14-15页 |
1.1.2 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1.1.3 稻纹枯病危害水稻的特点与过程 | 第15-16页 |
1.2 水稻对纹枯病抗性的接种鉴定方法研究 | 第16-20页 |
1.2.1 成株期鉴定体系 | 第16-19页 |
1.2.1.1 接种方法 | 第16-17页 |
1.2.1.2 接种时期 | 第17-18页 |
1.2.1.3 调查时期 | 第18页 |
1.2.1.4 病情评价体系 | 第18-19页 |
1.2.2 苗期温室抗性鉴定体系 | 第19-20页 |
1.3 水稻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的筛选、鉴定和创新 | 第20-22页 |
1.3.1 水稻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鉴定 | 第20-21页 |
1.3.2 水稻抗纹枯病种质资源的创新 | 第21-22页 |
1.4 水稻纹枯病抗性遗传及抗性机制研究 | 第22-25页 |
1.4.1 纹枯病抗性的遗传研究 | 第22-23页 |
1.4.2 抗纹枯病QTL遗传定位研究 | 第23-24页 |
1.4.3 与纹枯病抗性可能有关的一些机制和因素 | 第24-25页 |
1.5 抗纹枯病QTL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 第25-27页 |
1.6 分子标记的发展 | 第27页 |
1.7 QTL定位作图群体 | 第27-28页 |
1.8 QTL定位方法 | 第28-29页 |
1.9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研究概况 | 第29-31页 |
1.10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1-33页 |
2 水稻抗源对纹枯病的遗传分析 | 第33-4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33页 |
2.1.2 材料种植管理和遗传群体建立 | 第33页 |
2.1.3 供试菌株 | 第33页 |
2.1.4 接种时期和方法 | 第33-34页 |
2.1.5 病情调查 | 第34页 |
2.1.6 遗传分析方法 | 第3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2.2.1 抗源对稻纹枯病的抗性反应 | 第34页 |
2.2.2 F_1的抗病表现 | 第34页 |
2.2.3 F_2的抗病表现 | 第34-39页 |
2.2.4 抗源对纹枯病抗性的遗传力分析 | 第39页 |
2.3 讨论 | 第39-40页 |
2.4 结论 | 第40-41页 |
3 水稻抗纹枯病QTLs定位 | 第41-5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3.1.1 材料 | 第41页 |
3.1.2 田间实验 | 第41-42页 |
3.1.3 分子标记分析与连锁图的构建 | 第42-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3.2.1 重组自交系群体及亲本纹枯病抗性表现 | 第44页 |
3.2.2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4-45页 |
3.2.3 抗纹枯病分子标记定位 | 第45-48页 |
3.3 讨论 | 第48-51页 |
3.3.1 与前人定位结果的比较 | 第48-49页 |
3.3.2 纹枯病抗性鉴定方法对抗性QTL定位的影响 | 第49-51页 |
3.4 结论 | 第51-52页 |
4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QTLs定位 | 第52-7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2页 |
4.1.1 材料 | 第52页 |
4.1.2 田间试验与性状调查方法 | 第52页 |
4.1.2.1 田间实验设计 | 第52页 |
4.1.2.2 性状考察标准与方法 | 第52页 |
4.1.3 分子标记分析与遗传图谱的获得 | 第5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2-67页 |
4.2.1 两季重组自交系群体及亲本的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 | 第52-60页 |
4.2.2 两季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60-61页 |
4.2.3 两季重组自交系群体及亲本的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 第61-67页 |
4.2.3.1 早季重组自交系检测到的QTL分析 | 第61-65页 |
4.2.3.2 晚季重组自交系检测到的QTL及与早季QTL比较分析 | 第65-67页 |
4.3 讨论 | 第67-78页 |
4.3.1 QTL早晚季不同环境检测的稳定性 | 第67页 |
4.3.2 QTL多效性及主效QTL在育种中的作用 | 第67-73页 |
4.3.3 与前人检测到的相关QTL结果比较 | 第73-78页 |
4.4 结论 | 第78-79页 |
5 水稻重组自交系对纹枯病的抗性及优良抗性品系初步评价 | 第79-8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3页 |
5.2.1 重组自交系纹枯病抗性水平 | 第79-82页 |
5.2.2 亲本及其抗病重组自交系的主要农艺性状 | 第82-83页 |
5.2.3 抗病重组自交系中优良品系的选择 | 第83页 |
5.3 讨论 | 第83-86页 |
5.4 结论 | 第86-87页 |
6 全文总结 | 第87-9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6.2 创新点 | 第88页 |
6.3 问题与展望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5页 |
附录 | 第105-107页 |
附录A 主要仪器设备与相关溶液及试剂配制方法 | 第105-107页 |
附录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学术活动和论文发表等情况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