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国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导论第13-22页
    选题背景第13-14页
    研究意义第14-16页
    文献综述第16-19页
    研究方法第19-20页
    论文框架第20-22页
第一章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22-53页
    1.1 关于资本和生产的概念第22-32页
        1.1.1 资本、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第22-27页
        1.1.2 生产和再生产第27-31页
        1.1.3 社会资本再生产第31-32页
    1.2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形成的文献解读第32-48页
        1.2.1 魁奈的《经济表》第32-34页
        1.2.2 1849年《雇佣劳动和资本》第34-35页
        1.2.3 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35-40页
        1.2.4 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40-41页
        1.2.5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第41-44页
        1.2.6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第44-46页
        1.2.7 《资本论》第46-48页
    1.3 列宁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发展第48-51页
        1.3.1 《再论实现论问题》第48-50页
        1.3.2 《论所谓市场问题》第50-51页
    1.4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二章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理论体系及其理论延伸第53-92页
    2.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系统性第53-63页
        2.1.1 理论基础第53-54页
        2.1.2 理论前提第54-55页
        2.1.3 理论假设第55-56页
        2.1.4 理论的基本内容第56-63页
    2.2 理论的必然结论第63-67页
        2.2.1 经济周期理论第63-65页
        2.2.2 宏观调控理论第65-67页
    2.3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研究视阈的时代拓展第67-83页
        2.3.1 非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价值实现纳入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第67-70页
        2.3.2 固定资本的现实补偿机制和理论假设存在差异第70-71页
        2.3.3 存在国际贸易条件下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第71-75页
        2.3.4 信用的发展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影响第75-77页
        2.3.5 人的再生产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影响第77-78页
        2.3.6 环境资源的再生产进入了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分析视野第78-83页
    2.4 西方理论界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评价和发展第83-92页
        2.4.1 西方经济学家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评价第83-86页
        2.4.2 西方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发展第86-92页
第三章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第92-123页
    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经济价值第92-99页
        3.1.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部类原理第92-93页
        3.1.2 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三分法原理第93页
        3.1.3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类型原理第93-94页
        3.1.4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四环节原理第94-95页
        3.1.5 社会资本再生产双重实现原理第95-96页
        3.1.6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层面原理第96页
        3.1.7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性原理第96-97页
        3.1.8 不同部门的内在对比关系原理第97-98页
        3.1.9 不同部门间的差异性增长要求第98-99页
    3.2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社会价值第99-112页
        3.2.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解构功能第99-103页
        3.2.2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建构功能第103-109页
        3.2.3 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思考空间第109-112页
    3.3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科学性的历史证实第112-123页
        3.3.1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计划经济尝试第112-115页
        3.3.2 资本主义矛盾的积累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反复爆发第115-123页
第四章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中国实证第123-152页
    4.1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第123-131页
        4.1.1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第123-124页
        4.1.2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第124-129页
        4.1.3 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思考第129-131页
    4.2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第131-137页
        4.2.1 中国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必然性第131-133页
        4.2.2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生产资料优先发展理论的中国化实践第133-134页
        4.2.3 对中国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思考第134-137页
    4.3 中国社会资本再生产中的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实践第137-152页
        4.3.1 中国的经济周期第137-141页
        4.3.2 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实践第141-152页
第五章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第152-172页
    5.1 毛泽东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发展第152-158页
        5.1.1 重工业优先发展和农轻重并举思想第152-154页
        5.1.2 统筹兼顾和全国一盘棋思想第154-156页
        5.1.3 与前苏联不一样的计划经济思想第156-158页
    5.2 陈云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发展第158-161页
        5.2.1 综合平衡理论第158-159页
        5.2.2 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的原则第159-161页
    5.3 邓小平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发展第161-167页
        5.3.1 “三步走”发展战略是马克思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国化成果第161-162页
        5.3.2 “两个大局”思想是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结构平衡原理的发展第162-163页
        5.3.3 市场与计划手段结合的思想超越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运行前提第163-164页
        5.3.4 对外开放战略发展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前提第164-166页
        5.3.5 “发展才是硬道理”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一脉相承第166-167页
    5.4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发展第167-172页
        5.4.1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问题第167-168页
        5.4.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回答了经济发展的方式问题第168-169页
        5.4.3 五个方面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回答了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问题第169-172页
第六章 推进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国化的思考第172-262页
    6.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特征第172-197页
        6.1.1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第172-175页
        6.1.2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中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第175-179页
        6.1.3 继承和发展了经济计划措施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第179-188页
        6.1.4 与时俱进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第188-193页
        6.1.5 不断趋于完善的宏观调控中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第193-197页
    6.2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国化的现实问题分析第197-227页
        6.2.1 中国社会资本再生产中的结构性问题第198-204页
        6.2.2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现存问题分析第204-209页
        6.2.3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第209-216页
        6.2.4 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问题分析第216-220页
        6.2.5 对中国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的思考第220-227页
    6.3 推进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思考第227-233页
        6.3.1 科学理解和坚持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精髓第227-228页
        6.3.2 把握和瞄准当代世界再生产过程的新观点新趋势第228-232页
        6.3.3 不断总结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成果第232-233页
    6.4 推进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思考第233-260页
        6.4.1 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第234-237页
        6.4.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第237-243页
        6.4.3 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缩小收入差距第243-251页
        6.4.4 注重国内市场,加快产品价值实现过程第251-255页
        6.4.5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第255-260页
    6.5 本章小结第260-262页
结语第262-264页
参考文献第264-276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276-277页
致谢第277页

论文共2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异构无线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
下一篇:宋初南北两大文学群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