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论文--工业设计论文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插图索引第10-11页
附表索引第11-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15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3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3页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13-14页
        1.3.1 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调研第13-14页
        1.3.2 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探索第14页
        1.3.3 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第14页
    1.4 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2章 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调研第15-26页
    2.1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第15-20页
        2.1.1 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第15-16页
        2.1.2 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定位第16-18页
        2.1.3 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定位第18-20页
    2.2 高职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定位第20-22页
        2.2.1 高职工业设计的职业岗位第20页
        2.2.2 高职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第20-22页
    2.3 高职工业设计的课程体系第22-23页
    2.4 高职工业设计的师资队伍特点第23-26页
第3章 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探索第26-41页
    3.1 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第26-29页
        3.1.1 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第26页
        3.1.2 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第26-29页
        3.1.3 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开发和完善第29页
    3.2 高职工业设计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第29-30页
        3.2.1 工业设计专业信息化的内涵第29-30页
        3.2.2 工业设计专业信息化的外延第30页
    3.3 信息化的职业岗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第30-33页
        3.3.1 高职工业设计职业岗位增多第31-32页
        3.3.2 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更高第32-33页
    3.4 信息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第33-38页
        3.4.1 信息化背景下课程体系涵盖面增加第33-34页
        3.4.2 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更加多样第34-38页
    3.5 信息化背景下的实训教学第38-39页
        3.5.1 信息化使实际项目的引入更为便捷第38页
        3.5.2 信息化使校企合作更为通畅第38-39页
        3.5.3 信息化使学生作品被评价更直接第39页
    3.6 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第39-41页
        3.6.1 对专业教师自身技能的要求第39页
        3.6.2 对专业教师视野和认知的要求第39-40页
        3.6.3 对专业教师技巧和水平的要求第40-41页
第4章 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第41-53页
    4.1 高职工业设计教学体系建设第41-49页
        4.1.1 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建设第41-44页
        4.1.2 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建设第44-49页
    4.2 基于信息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第49-53页
        4.2.1 信息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第49-51页
        4.2.2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第51-53页
结论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附录A “世界大学城”云空间使用情况调查表第57-59页
附录B “世界大学城”云空间使用情况调查结果统计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网络计划技术的动车组检修流程优化研究
下一篇:法国的土地产权与土地征收补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