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7页 |
CATALOGUE | 第7-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2页 |
1 中药材鉴别研究概况 | 第16-20页 |
1.1 鉴别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 鉴别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2.1 经典鉴别法 | 第16-18页 |
1.2.2 现代鉴别法 | 第18-20页 |
2 山楂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2.1 山楂的药理研究 | 第20页 |
2.2 山楂的药效成分研究 | 第20-21页 |
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 第22-30页 |
1 简介 | 第22-23页 |
2 原理与分析流程 | 第23-25页 |
2.1 基本原理 | 第23页 |
2.2 分析流程 | 第23-25页 |
3 常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 第25-26页 |
3.1 定量分析方法 | 第25页 |
3.2 定性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4 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 第26-28页 |
4.1 定性分析 | 第26-27页 |
4.1.1 药材的产地鉴别 | 第26页 |
4.1.2 厂家鉴别 | 第26-27页 |
4.1.3 真伪鉴别 | 第27页 |
4.2 定量分析 | 第27-28页 |
4.3 生产过程中实时在线检测 | 第28页 |
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鉴别山楂产地的研究 | 第30-40页 |
1 仪器与软件 | 第30页 |
2 方法 | 第30-32页 |
2.1 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 第30页 |
2.2 近红外光谱采集 | 第30页 |
2.3 校正集、验证集样品的选择 | 第30页 |
2.4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30-31页 |
2.5 光谱区间的选择 | 第31页 |
2.6 模型的建立 | 第31页 |
2.7 模型的评价 | 第31-32页 |
3 结果 | 第32-39页 |
3.1 光谱分析 | 第32-33页 |
3.2 K-S分类结果 | 第33-35页 |
3.3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35-37页 |
3.4 光谱区间的选择 | 第37-39页 |
4 讨论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山楂中有机酸含量的研究 | 第40-57页 |
1 材料 | 第40页 |
1.1 试剂 | 第40页 |
1.2 仪器 | 第40页 |
2 方法 | 第40-43页 |
2.1 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 第40页 |
2.2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2.3 近红外光谱采集 | 第41页 |
2.4 校正集、验证集样品的选择 | 第41页 |
2.5 异常样本的检测 | 第41页 |
2.6 光谱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 第41页 |
2.7 光谱最优区间的选择 | 第41页 |
2.8 模型的建立和预测能力分析 | 第41-42页 |
2.9 重复性实验 | 第42-43页 |
3 结果 | 第43-55页 |
3.1 有机酸含量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3.2 样品的近红外光谱 | 第44-45页 |
3.3 校正集、验证集样品的划分结果 | 第45-46页 |
3.4 异常点检测结果 | 第46-47页 |
3.5 光谱预处理结果 | 第47-49页 |
3.6 光谱区间的选择结果 | 第49-53页 |
3.7 模型预测能力分析 | 第53-54页 |
3.8 重复性考察结果 | 第54-55页 |
4 讨论 | 第55-57页 |
论文总结与创新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