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毒死蜱降解细菌的筛选、降解特性及其固定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1-16页
英文摘要第16-20页
1 引言第20-51页
   ·农药污染造成的危害概述第20-24页
     ·我国农药污染的主要类型第21页
     ·农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第21-23页
       ·农药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污染第21-22页
       ·农药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污染第22页
       ·农药生产过程中的废渣污染第22页
       ·农药污染对企业职工的健康危害第22-23页
     ·农药在施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第23-24页
       ·农药对人体和农产品的污染第23页
       ·农药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环境生物的污染第23-24页
   ·农药污染控制方法概述第24-39页
     ·农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去除方法概述第24-35页
       ·农药企业职工人身防护措施第24页
       ·农药工业废水非生化处理方法研究进展第24-29页
       ·农药工业废水生化处理方法研究进展第29-35页
     ·农药在施用过程中产生污染的控制方法概述第35-37页
       ·构建有害生物可持续防控体系,降低农药使用量第35-36页
       ·合理施用农药,控制污染源第36-37页
     ·农药污染控制方法总结第37-39页
       ·农药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处理总结第37-38页
       ·农药施用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处理总结第38-39页
   ·毒死蜱的生产应用及其污染处理方法概述第39-50页
     ·毒死蜱生产应用范围广第39-40页
     ·毒死蜱残留产生的污染第40-42页
       ·毒死蜱的环境行为第40-42页
       ·毒死蜱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污染第42页
     ·毒死蜱的残留危害第42-44页
       ·毒死蜱对哺乳动物的危害第42页
       ·毒死蜱对人体的危害第42-43页
       ·毒死蜱的环境生态效应第43-44页
       ·毒死蜱残留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出口贸易第44页
     ·毒死蜱污染的控制方法概述第44-49页
       ·毒死蜱污染的非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第44页
       ·毒死蜱污染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第44-47页
       ·毒死蜱微生物降解机制研究进展第47-48页
       ·TCP 在环境中的残留及其环境毒性研究进展第48-49页
     ·毒死蜱污染与控制方法总结第49-50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50-5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1-74页
   ·供试材料第51-53页
     ·供试原材料第51页
     ·供试菌株第51页
     ·供试培养基第51页
     ·试剂和仪器第51-53页
       ·试剂配制第51-52页
       ·试验仪器第52-53页
   ·试验方法第53-74页
     ·细菌菌量的测定方法第53页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提取与检测第53-54页
     ·降解细菌的富集驯化培养、分离筛选及鉴定第54-59页
       ·直接分离法第54页
       ·降解菌的富集驯化培养第54页
       ·基础培养基的配制和降解菌的初筛第54-55页
       ·有机磷农药降解细菌的复筛第55页
       ·有机磷农药降解细菌的鉴定第55-59页
     ·环境条件对降解细菌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影响第59-61页
       ·基础培养基的配制和菌悬液的制备第59页
       ·环境条件对菌株HY-2 降解甲基对硫磷和毒死蜱的影响第59-60页
       ·环境条件对HY-1 和HY-4 两菌株降解毒死蜱的影响第60-61页
     ·单株降解菌对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和混合菌的构建第61-65页
       ·单株降解菌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第61-63页
       ·两菌株混合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第63-64页
       ·三菌株混合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第64-65页
     ·毒死蜱降解菌产酶条件优化以及酶促降解特性第65-71页
       ·标准蛋白曲线的制定和酶蛋白含量的测定第65-66页
       ·降解菌的培养和降解酶的提取第66-67页
       ·毒死蜱降解酶促反应体系的建立第67页
       ·降解菌产酶培养基的优化第67-69页
       ·降解菌发酵条件的优化第69页
       ·降解粗酶的酶促降解特性第69-71页
     ·固定化降解菌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第71-73页
       ·固定化菌颗粒的制备第71-72页
       ·固定化菌对毒死蜱的降解试验第72-73页
       ·固定化菌对毒死蜱的降解曲线第73页
       ·环境因素对固定化菌降解毒死蜱的影响第73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73-7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4-121页
   ·分析方法的线性关系与相关性第74-75页
   ·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第75-76页
   ·有机磷农药降解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第76-81页
     ·降解细菌的筛选第76页
     ·降解菌对甲基对硫磷和毒死蜱的降解效率第76-78页
     ·降解菌对三唑磷的降解效率第78-79页
     ·降解细菌的鉴定第79-81页
       ·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鉴定第79-80页
       ·细菌的16S rDNA 鉴定第80-81页
   ·环境条件对降解细菌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影响第81-90页
     ·环境条件对菌株HY-2 降解甲基对硫磷和毒死蜱的影响第81-86页
       ·降解菌在唯一磷源培养基中对两种农药的降解第81-82页
       ·葡萄糖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第82-83页
       ·培养温度对降解率的影响第83页
       ·初始pH 值对降解率的影响第83-84页
       ·农药初始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第84-85页
       ·接种量对降解率的影响第85-86页
     ·环境条件对HY-1 与HY-4 两菌株降解毒死蜱的影响第86-90页
       ·葡萄糖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第86页
       ·培养温度对降解率的影响第86-87页
       ·初始pH 值对降解率的影响第87-88页
       ·毒死蜱初始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第88-89页
       ·接种量对降解率的影响第89页
       ·酵母膏含量对降解率的影响第89-90页
   ·单株降解菌对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和混合菌的构建第90-106页
     ·单株降解菌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第90-97页
       ·接种体不同培养时间对降解率的影响第90页
       ·接种量对降解率的影响第90-92页
       ·两菌株在不同毒死蜱浓度下的生长量和pH 的变化趋势第92-93页
       ·两菌株对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第93-96页
       ·两菌株对高浓度毒死蜱的耐受度第96-97页
       ·两菌株的菌胶团形成能力第97页
     ·两菌株混合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第97-102页
       ·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第97页
       ·两菌株混合最佳比例的确立第97页
       ·接种量对降解率的影响第97-98页
       ·葡萄糖浓度对降解菌生长和毒死蜱降解的影响第98-99页
       ·初始pH 值对降解菌生长和毒死蜱降解的影响第99-100页
       ·两菌株混合对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第100-101页
       ·两菌株混合对高盐的耐受度第101-102页
     ·三菌株混合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第102-106页
       ·正交试验优化三菌株接种体配比第102页
       ·接种量对降解率的影响第102页
       ·初始pH 对降解率的影响第102-103页
       ·三菌株混合对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第103-105页
       ·三菌株混合对高盐的耐受度第105-106页
   ·毒死蜱降解菌产酶条件优化以及酶促降解特性第106-116页
     ·降解菌的产酶培养基优化第106-109页
       ·碳源及其浓度的选择第106页
       ·氮源及其浓度的选择第106-108页
       ·无机盐浓度的选择第108页
       ·微量元素浓度的选择第108页
       ·高盐对降解菌产酶的影响第108-109页
     ·降解菌的发酵条件优化第109-111页
       ·种子液培养时间的选择第109-110页
       ·发酵时间的选择第110页
       ·发酵培养基初始pH 值的选择第110页
       ·接种量的选择第110-111页
     ·毒死蜱降解粗酶的酶促降解特性第111-116页
       ·粗酶液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粗酶的动力学常数测定第111-112页
       ·粗酶液加入量对粗酶比活力的影响第112页
       ·温育时间对粗酶比活力的影响第112-113页
       ·温度对粗酶比活力的影响第113-114页
       ·pH 对粗酶比活力的影响第114页
       ·粗酶对温度的耐受性第114-115页
       ·粗酶的pH 稳定性第115-116页
       ·粗酶对高盐的耐受度第116页
   ·固定化降解菌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第116-121页
     ·固定化菌颗粒的制作第116-117页
     ·固定化菌对毒死蜱的降解曲线第117页
     ·固定化菌浓度对毒死蜱降解的影响第117-118页
     ·pH 对固定化菌降解毒死蜱的影响第118-119页
     ·毒死蜱初始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第119页
     ·固定化菌颗粒的重复使用第119-121页
4 讨论第121-134页
   ·降解菌本身的性质和环境条件对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影响第121-124页
   ·降解菌生长适应期的决定性因素和混合菌在农药污染降解中的作用第124-126页
   ·降解菌(酶)对高盐的适应性第126页
   ·降解酶的特点及其稳定性第126-127页
   ·固定化菌对污染物的高效降解及颗粒机械强度对开发应用的影响第127-129页
   ·广谱性农药降解菌的筛选与构建第129-131页
   ·降解菌在农药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第131-134页
5 结论第134-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54页
附录第154-157页
致谢第157-1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58-159页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内禽戊型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抗原性的研究
下一篇:一氧化氮对杂交酸模(Rumex K-1)光合电子流分配及渗透胁迫抗性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