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0. 前言 | 第11-16页 |
0.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3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0.4 已有的研究工作 | 第13-15页 |
0.5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15-16页 |
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6-25页 |
1.1 埕岛油田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17页 |
1.2 气象与水文要素 | 第17-23页 |
1.2.1 风 | 第17-19页 |
1.2.2 气温 | 第19页 |
1.2.3 波浪 | 第19-20页 |
1.2.4 潮汐及潮流 | 第20-21页 |
1.2.5 风暴潮 | 第21-22页 |
1.2.6 海冰 | 第22-23页 |
1.3 地质构造 | 第23-24页 |
1.4 区域浅部地层结构及环境演化 | 第24-25页 |
2. 自升式平台及作业三号平台介绍 | 第25-26页 |
3. 事故简介 | 第26-28页 |
4. 事故海域海底地质环境特征 | 第28-48页 |
4.1 埕岛地区水深及地貌特征 | 第28-34页 |
4.2 埕岛地区浅地层结构特征 | 第34-35页 |
4.3 埕岛地区地质灾害分布 | 第35-38页 |
4.4 CB22C 海区地质环境特征 | 第38-48页 |
4.4.1 CB22C 事故平台及周边井场路由区地形地貌 | 第38-45页 |
4.4.2 CB22C 事故海区浅地层结构特征 | 第45-47页 |
4.4.3 CB22C 事故海区灾害地质要素 | 第47-48页 |
5. 事故原因分析 | 第48-69页 |
5.1 灾害地质要素分析 | 第48-52页 |
5.1.1 冲刷机理 | 第48-49页 |
5.1.2 海床沉积物波致液化基础理论 | 第49-51页 |
5.1.3 埕岛地区地层非均匀性 | 第51-52页 |
5.2 CB22C 事故海域周围平台的冲蚀 | 第52-59页 |
5.2.1 平台桩柱的局部冲刷掏蚀机制及冲刷坑的形成 | 第52-53页 |
5.2.2 事故海区附近平台冲刷坑普遍存在 | 第53-55页 |
5.2.3 CB22C 井场冲刷坑的发展 | 第55-56页 |
5.2.4 井场周围存在多处桩穴 | 第56-59页 |
5.3 CB22C 事故海区边坡“软弱”层液化 | 第59-64页 |
5.3.1 事故区域地层软弱层 | 第59页 |
5.3.2 钻孔分析及浅地层解释 | 第59-61页 |
5.3.3 事故海域软弱地层液化致使地层失稳 | 第61-64页 |
5.4 洼地边坡“软弱”层液化失稳引发滑坡 | 第64-69页 |
5.4.1 事故海域海底滑坡特点 | 第65-66页 |
5.4.2 事故发生海底边坡滑坡过程及机制 | 第66-69页 |
6. 其他相关原因 | 第69-70页 |
7. 事故地质原因综合分析 | 第70-71页 |
8.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