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1.2.1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制度国外研究 | 第16-17页 |
1.2.2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制度国内研究 | 第17-19页 |
1.3 文章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9-21页 |
1.4 文章的预期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2章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24页 |
2.2 合作金融理论 | 第24-25页 |
2.3 产权理论 | 第25页 |
2.4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特殊性 | 第25-29页 |
2.4.1 治理结构不同 | 第25-26页 |
2.4.2 产权制度不同 | 第26-27页 |
2.4.3 价值目标不同 | 第27-29页 |
第3章 农村信用社外部治理结构分析——以莱芜地区为例 | 第29-35页 |
3.1 农村信用社外部治理结构因素分析 | 第29-31页 |
3.1.1 市场经济参与者 | 第29页 |
3.1.2 宏观调控等政策性因素 | 第29-30页 |
3.1.3 外部监管者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3.2 莱芜农村信用社外部治理的现状 | 第31-34页 |
3.2.1 业务发展速度加快 | 第31-32页 |
3.2.2 产品创新滞后于业务发展 | 第32页 |
3.2.3 经营机制转换较为缓慢 | 第32-33页 |
3.2.4 风险防范机制体制不健全 | 第33页 |
3.2.5 信息披露内容不全面 | 第33-34页 |
3.3 农村信用社外部治理失效原因分析 | 第34-35页 |
第4章 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结构分析——以莱芜地区为例 | 第35-42页 |
4.1 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相关利益者分析 | 第35-36页 |
4.1.1 社员代表大会 | 第35页 |
4.1.2 理事会 | 第35-36页 |
4.1.3 监事会 | 第36页 |
4.1.4 经营层 | 第36页 |
4.2 莱芜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的现状 | 第36-39页 |
4.2.1 法人治理架构初步形成 | 第36-38页 |
4.2.2 股权结构不断优化 | 第38-39页 |
4.3 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失效原因分析 | 第39-42页 |
4.3.1 内部人控制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 第39-40页 |
4.3.2 法人治理结构存在形式大于实质的问题 | 第40页 |
4.3.3 经营自主权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 第40-42页 |
第5章 国外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经验借鉴 | 第42-48页 |
5.1 美国农村信用合作机构法人治理 | 第42页 |
5.2 德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 | 第42-43页 |
5.3 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 | 第43-44页 |
5.4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经验的启示 | 第44-48页 |
5.4.1 明晰产权关系 | 第44-45页 |
5.4.2 合作金融模式 | 第45-46页 |
5.4.3 多层组织体系 | 第46页 |
5.4.4 有效风险防护 | 第46-47页 |
5.4.5 政府合理支持 | 第47-48页 |
第6章 规范莱芜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 | 第48-52页 |
6.1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 第48-49页 |
6.1.1 优化自身股权结构 | 第48页 |
6.1.2 转换经营机制 | 第48-49页 |
6.2 建立内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 | 第49页 |
6.3 完善外部治理机制设计 | 第49-52页 |
6.3.1 完善制度环境 | 第49-50页 |
6.3.2 改变政府支持方式 | 第50-51页 |
6.3.3 加强外部监管机制建设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