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绵马贯众可溶性粉抗病毒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第一节 绵马贯众概述 | 第10-17页 |
1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1 间苯三酚类 | 第10-13页 |
1.2 萜类 | 第13页 |
1.3 黄酮类 | 第13-14页 |
1.4 其它类 | 第14页 |
2 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2.1 抗病毒作用 | 第14-15页 |
2.2 驱虫作用 | 第15页 |
2.3 抗菌作用 | 第15页 |
2.4 抗生育作用 | 第15页 |
2.5 抗肿瘤作用 | 第15-16页 |
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科学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绵马贯众可溶性粉的质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7-23页 |
1 材料 | 第17-18页 |
1.1 药品 | 第17页 |
1.2 试剂 | 第17页 |
1.3 仪器 | 第17-18页 |
1.4 溶液的配制 | 第18页 |
2 方法 | 第18-20页 |
2.1 绵马贯众可溶性粉性状 | 第18页 |
2.2 绵马贯众可溶性粉的定性鉴别 | 第18-19页 |
2.3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间苯三酚含量 | 第19-20页 |
3 结果 | 第20-21页 |
3.1 线性关系 | 第20页 |
3.2 仪器的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20页 |
3.3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20页 |
3.4 样品含量测定 | 第20-21页 |
4 讨论 | 第21-22页 |
5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绵马贯众可溶性粉稳定性研究 | 第23-31页 |
1 材料 | 第23页 |
1.1 试剂和仪器 | 第23页 |
1.2 样品来源 | 第23页 |
2 方法 | 第23-25页 |
2.1 考察指标 | 第23-24页 |
2.2 稳定性试验 | 第24页 |
2.3 长期试验 | 第24-25页 |
3 结果 | 第25-27页 |
3.1 高温试验结果 | 第25页 |
3.2 光照试验结果 | 第25页 |
3.3 加速试验结果 | 第25页 |
3.4 长期试验结果 | 第25-27页 |
4 讨论 | 第27页 |
4.1 影响因素试验 | 第27页 |
4.2 加速试验 | 第27页 |
4.3 长期试验 | 第27页 |
5 小结 | 第27页 |
薄层色谱图 | 第27-31页 |
第四章 绵马贯众可溶性粉毒理学研究 | 第31-42页 |
1 材料 | 第31页 |
1.1 设备和试剂 | 第31页 |
1.2 药物 | 第31页 |
1.3 试验动物 | 第31页 |
2 方法 | 第31-33页 |
2.1 急性毒性试验 | 第31-32页 |
2.2 最大耐受量试验 | 第32页 |
2.3 亚慢性毒性试验 | 第32-33页 |
3 结果 | 第33-39页 |
3.1 急性毒性试验 | 第33页 |
3.2 最大耐受量试验 | 第33-34页 |
3.3 亚慢性毒性试验 | 第34-39页 |
4 讨论 | 第39-41页 |
4.1 绵马贯众可溶性粉的急性毒性 | 第39页 |
4.2 绵马贯众可溶性粉的亚慢性毒性 | 第39-41页 |
5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绵马贯众可溶性粉药效学研究 | 第42-54页 |
第一节 绵马贯众可溶性粉免疫增强试验 | 第42-49页 |
1 材料 | 第42-43页 |
2 方法 | 第43-44页 |
3 结果 | 第44-47页 |
4 讨论 | 第47-48页 |
5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二节 绵马贯众可溶性粉口服治疗传染性法氏囊效果评价 | 第49-54页 |
1 材料 | 第49-50页 |
2 方法 | 第50-51页 |
3 结果 | 第51-53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53页 |
5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