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论我国法院“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引言第11-12页
一、民事诉讼模式概述第12-15页
    (一) 民事诉讼模式的概念第12-13页
    (二) 民事诉讼模式的意义第13页
    (三) 民事诉讼模式的两大类型第13-15页
        1、当事人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第13-14页
        2、职权主义民事诉讼模式第14-15页
二、新中国民事诉讼发展及基层法院民事诉讼的现状第15-21页
    (一) 新中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第15-18页
        1、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的制定第15页
        2、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制定第15-17页
        3、2007年、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两次修改第17-18页
    (二) 我国基层法院民事诉讼的现状第18-21页
        1、诉讼的参与者法律素质有待提高第18页
        2、基层法院一线法官少,案件数量多、案件类型集中第18-19页
        3、基层法院审理的案件律师参与率低第19页
        4、基层律师素质参差不齐,影响案件审理第19-21页
三、“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的提出第21-27页
    (一) “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提出的背景第21页
    (二) “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提出的理论基础第21-22页
    (三) “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建立的诉讼价值第22-27页
        1、“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能够体现诉讼的程序公正第22-24页
        2、“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能够保障诉讼效益第24-25页
        3、“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能够实现实体公正第25-27页
四、“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的构建第27-40页
    (一) 保证法官在民事诉讼模式中的中立地位第27-29页
        1、基层法官要注意自身职业素养,确立诚实信用的原则第28页
        2、要真正确保法官的中立地位,必须确保法官司法独立第28-29页
    (二) “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要确立“基层式”辩论主义第29-31页
        1、辩论主义在诉讼中存在优越性第29-30页
        2、基层式辩论主义的实际应用第30-31页
    (三) “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要以完善法官释明权为基础第31-36页
        1、明确释明权在诉讼中的作用第31-33页
        2、释明权在诉讼中如何正确运用第33-36页
    (四) “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构建中的其它因素第36-40页
        1、增强广大基层社会公众的法律素质是建立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条件第37-38页
        2、高素质的诉讼代理人、高效的代理制度是构建“基层式”民事诉讼模式的重要条件第38-40页
结语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2页
致谢第42-4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民转刑”案件特点、成因及对策研究--以甘肃省为视角
下一篇:大型零售商滥用相对优势地位的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