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事人陈述作为证据
目录 | 第4-6页 |
CONTENTS | 第6-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一、当事人陈述的基本内容 | 第12-22页 |
(一) 当事人陈述的内涵界定 | 第12-13页 |
(二) 当事人陈述的性质 | 第13-15页 |
(三) 当事人陈述的特征 | 第15-18页 |
1、陈述主体、对象的特定性 | 第15-16页 |
2、陈述信息的广泛性和陈述时间的事后性 | 第16-17页 |
3、陈述内容的虚实性 | 第17-18页 |
(四) 当事人陈述的分类 | 第18-20页 |
1、事实主张性陈述和证据性陈述 | 第18-19页 |
2、当事人书面陈述和当事人口头陈述 | 第19页 |
3、确认性陈述、否认性陈述与承认性陈述 | 第19-20页 |
(五) 当事人陈述的功能 | 第20-22页 |
1、证明案件事实 | 第20-21页 |
2、表明案件争议,确定诉讼方向,促进诉讼进程 | 第21-22页 |
3、催化心证,形成内心确信 | 第22页 |
二、我国当事人陈述的立法现状及司法实践分析 | 第22-31页 |
(一) 立法现状 | 第23-26页 |
1、立法上粗陋且相互矛盾 | 第23-24页 |
2、当事人主张与事实陈述混同 | 第24-25页 |
3、程序规则缺失 | 第25-26页 |
(二) 司法实践分析 | 第26-28页 |
(三) 成因分析 | 第28-31页 |
1、理论研究薄弱 | 第29页 |
2、追求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 | 第29-30页 |
3、前苏联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三、当事人陈述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31-39页 |
(一)英美法系 | 第31-34页 |
(二) 大陆法系 | 第34-39页 |
1、当事人听取制度 | 第34-36页 |
2、当事人询问制度 | 第36-39页 |
四、当事人陈述作为证据的制度构建 | 第39-48页 |
(一) 当事人陈述制度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39-40页 |
(二) 完善我国当事人陈述制度的具体建议 | 第40-48页 |
1、建立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调的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 | 第40-43页 |
2、引入当事人听取制度 | 第43-45页 |
3、建立当事人宣誓程序 | 第45-47页 |
4、建立虚假陈述的法律制裁机制 | 第47-48页 |
五、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