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7页 |
1.1 抑郁症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抑郁症的研究现状 | 第11-21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21-25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7-43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27-28页 |
2.2 FrA输入神经元的逆向标记 | 第28-30页 |
2.3 开颅颅窗手术 | 第30-35页 |
2.4 活体双光子成像 | 第35-37页 |
2.5 长期社会击败应激 | 第37-39页 |
2.6 社会交互测试 | 第39-41页 |
2.7 糖水偏好测试 | 第41-42页 |
2.8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3-66页 |
3.1 实验设计 | 第43-44页 |
3.2 FrA接受mPFC和杏仁核的神经输入 | 第44-46页 |
3.3 长期社会击败应激产生抑郁样症状 | 第46-51页 |
3.4 长期社会击败应激改变FrA树突棘可塑性 | 第51-55页 |
3.5 长期社会击败应激增多FrA新生稳定树突棘 | 第55-58页 |
3.6 自然恢复期的FrA树突棘可塑性 | 第58-61页 |
3.7 糖水偏好与FrA树突棘可塑性的关系 | 第61-62页 |
3.8 顺应力小鼠的FrA树突棘可塑性 | 第62-66页 |
4 结果讨论 | 第66-73页 |
4.1 研究策略的讨论 | 第66-68页 |
4.2 长期应激所致FrA与mPFC神经环路变化的比较 | 第68-69页 |
4.3 长期应激导致的FrA神经环路重构与抑郁样症状的关系 | 第69-70页 |
4.4 FrA树突棘可塑性与糖水偏好的关系 | 第70-71页 |
4.5 顺应力小鼠FrA神经环路特点 | 第71-73页 |
5 总结和展望 | 第73-79页 |
5.1 本文总结 | 第73-77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2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