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和应用现状及不足 | 第12-15页 |
1.2.1 钢筋-混凝土组合受拉 | 第12-13页 |
1.2.2 钢管-混凝土组合受拉 | 第13-14页 |
1.2.3 钢板-混凝土组合受拉 | 第14-15页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总体思路 | 第15-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总体思路 | 第15-18页 |
第2章 钢筋-混凝土组合抗拉的机理研究 | 第18-46页 |
2.1 概述 | 第18-20页 |
2.2 钢筋-混凝土组合受拉的β-椭圆(β-ellipse)模型 | 第20-33页 |
2.2.1 多裂区的定义 | 第20-21页 |
2.2.2 基本量的定义 | 第21-23页 |
2.2.3 B区与S区内的受拉刚化作用 | 第23-27页 |
2.2.4 C区内的受拉软化作用 | 第27-31页 |
2.2.5 β-椭圆(β-ellipse)模型的计算流程 | 第31-33页 |
2.3 钢筋-混凝土组合受拉基于平均应力-应变的等效本构模型 | 第33-40页 |
2.3.1 混凝土受拉的平均应力-应变关系 | 第34-38页 |
2.3.2 钢筋受拉的平均应力-应变关系 | 第38-40页 |
2.4 裂缝宽度的一致计算公式 | 第40-41页 |
2.5 基于能量的受拉刚化-受拉软化机理分析 | 第41-45页 |
2.6 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钢筋-混凝土组合抗拉在体系开裂分析中的应用 | 第46-70页 |
3.1 概述 | 第46-47页 |
3.2 程序开发 | 第47-50页 |
3.2.1 可计算裂缝宽度的纤维单元 | 第47-49页 |
3.2.2 网格敏感性测试 | 第49-50页 |
3.3 试验验证 | 第50-60页 |
3.3.1 钢筋混凝土直拉试验 | 第50-52页 |
3.3.2 钢筋混凝土板轴拉试验 | 第52-54页 |
3.3.3 钢筋混凝土梁弯曲试验 | 第54-59页 |
3.3.4 试验验证结果汇总与讨论 | 第59-60页 |
3.4 体系应用 | 第60-68页 |
3.4.1 结构体系模型 | 第61-62页 |
3.4.2 体系裂缝分布 | 第62-64页 |
3.4.3 构件裂面开展 | 第64-68页 |
3.5 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钢管-混凝土组合抗拉的机理研究 | 第70-113页 |
4.1 概述 | 第70-71页 |
4.2 钢管-混凝土组合受拉的约束强化与约束刚化作用的定义 | 第71-73页 |
4.3 钢管-混凝土组合受拉的试验设计 | 第73-76页 |
4.4 钢管-混凝土组合受拉的试验结果 | 第76-91页 |
4.4.1 破坏形态 | 第76-77页 |
4.4.2 荷载-变形曲线 | 第77-79页 |
4.4.3 承载力与刚度 | 第79-80页 |
4.4.4 约束作用的试验证据:钢管横纵应变比 | 第80-84页 |
4.4.5 受拉刚化作用的试验证据:钢管纵应变分布 | 第84-86页 |
4.4.6 约束作用-受拉刚化作用耦合的试验证据:分形裂缝 | 第86-91页 |
4.5 钢管-混凝土组合受拉理论模型 | 第91-108页 |
4.5.1 基本理论:约束-椭圆模型(χ-ellipse模型) | 第91-104页 |
4.5.2 计算公式:承载力与刚度 | 第104-108页 |
4.6 理论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108-112页 |
4.6.1 荷载-变形曲线 | 第108-109页 |
4.6.2 承载力与刚度 | 第109-111页 |
4.6.3 钢管横纵应变比 | 第111-112页 |
4.7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5章 钢管-混凝土组合抗拉在体系刚度分析中的应用 | 第113-143页 |
5.1 概述 | 第113-114页 |
5.2 考虑钢管混凝土受拉约束作用的等效单轴本构 | 第114-123页 |
5.2.1 混凝土等效单轴本构 | 第114-116页 |
5.2.2 钢管等效单轴本构 | 第116-118页 |
5.2.3 平均横纵应变比R | 第118-120页 |
5.2.4 分形开裂法则 | 第120-123页 |
5.3 程序开发 | 第123-125页 |
5.3.1 可考虑钢管混凝土受拉约束作用的纤维单元 | 第123-124页 |
5.3.2 网格敏感性测试 | 第124-125页 |
5.4 试验验证 | 第125-132页 |
5.4.1 荷载-变形曲线 | 第125-127页 |
5.4.2 承载力与刚度 | 第127-128页 |
5.4.3 钢管横纵应变比 | 第128-129页 |
5.4.4 分形开裂 | 第129-132页 |
5.5 体系应用 | 第132-142页 |
5.5.1 钢-混凝土组合墩柱的体系模型 | 第132-133页 |
5.5.2 钢-混凝土组合墩柱的数值模型 | 第133-134页 |
5.5.3 钢-混凝土组合墩柱的受力机理分析 | 第134-140页 |
5.5.4 钢-混凝土组合墩柱的刚度计算公式 | 第140-142页 |
5.6 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6章 钢板-混凝土组合抗拉的机理研究 | 第143-162页 |
6.1 概述 | 第143-145页 |
6.2 钢板-混凝土组合受拉试验设计 | 第145-147页 |
6.3 钢板-混凝土组合受拉试验结果 | 第147-154页 |
6.3.1 受拉刚化退化作用的试验证据:破坏形态 | 第147-148页 |
6.3.2 约束作用的试验证据:荷载-变形曲线 | 第148-150页 |
6.3.3 约束作用的试验证据:钢板横纵应变比 | 第150-152页 |
6.3.4 受拉刚化作用的试验证据:钢板纵应变分布 | 第152-154页 |
6.4 钢板-混凝土组合受拉理论模型 | 第154-159页 |
6.4.1 混凝土等效单轴本构 | 第154-158页 |
6.4.2 钢板等效单轴本构 | 第158-159页 |
6.5 理论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159-160页 |
6.6 小结 | 第160-162页 |
第7章 钢板-混凝土组合抗拉在剪切分析中的应用 | 第162-188页 |
7.1 概述 | 第162-163页 |
7.2 组合抗剪平面膜单元开发 | 第163-171页 |
7.2.1 平面膜单元理论模型 | 第163-168页 |
7.2.2 平面膜单元程序开发 | 第168-169页 |
7.2.3 平面膜单元试验验证 | 第169-171页 |
7.3 组合抗剪加固梁试验设计 | 第171-175页 |
7.4 组合抗剪试验结果 | 第175-183页 |
7.4.1 破坏形态 | 第175-177页 |
7.4.2 宏观曲线 | 第177-178页 |
7.4.3 箍筋应变 | 第178-181页 |
7.4.4 钢板应变及主应变方向角 | 第181-183页 |
7.5 应用平面膜单元的组合加固梁的剪切分析 | 第183-186页 |
7.5.1 宏观曲线 | 第183-184页 |
7.5.2 承载力 | 第184-185页 |
7.5.3 破坏模式 | 第185-186页 |
7.6 小结 | 第186-188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8-191页 |
8.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88-189页 |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198页 |
附录 | 第198-206页 |
致谢 | 第206-20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08-210页 |
个人简历 | 第20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8-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