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硫、二氧化钛和硫化镍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9页
    1.1 序言第13-14页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14-21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第14-16页
        1.2.2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第16-20页
            1.2.2.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16-17页
            1.2.2.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7-19页
            1.2.2.3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第19-20页
        1.2.3 锂离子电池面临的问题第20-21页
    1.3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概述第21-25页
        1.3.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发展第21-22页
        1.3.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结构特点与应用第22-25页
    1.4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第25-37页
        1.4.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自身的锂离子存储第25-30页
            1.4.1.1 转化反应机理的MOFs第26-27页
            1.4.1.2 嵌入-脱嵌反应机理的MOFs第27-30页
        1.4.2 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载体的电极材料第30-34页
            1.4.2.1 MOFs硫载体材料第30-33页
            1.4.2.2 其他以MOFs为载体的电极材料第33-34页
        1.4.3 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前驱体的电极材料第34-37页
    1.5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第37-39页
        1.5.1 问题的提出第37-38页
        1.5.2 本文的工作第38-39页
第二章 具有笼状微孔结构的硫载体材料第39-65页
    2.1 引言第39页
    2.2 以笼状多孔碳小球为载体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第39-53页
        2.2.1 实验部分第40-41页
            2.2.1.1 实验试剂与测试方法第40-41页
            2.2.1.2 S@HCSs@PPy正极材料的合成第41页
        2.2.2 结果与讨论第41-53页
            2.2.2.1 S@HCSs@PPy的形貌与结构分析第43-49页
            2.2.2.2 S@HCSs@PPy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49-53页
    2.3 以具有笼状孔洞的ZIF-8为载体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第53-62页
        2.3.1 实验部分第54-55页
            2.3.1.1 实验试剂与测试方法第54页
            2.3.1.2 S@ZIF-8正极材料的制备第54-55页
        2.3.2 结果与讨论第55-62页
            2.3.2.1 S@ZIF-8的形貌与结构分析第56-58页
            2.3.2.2 S@ZIF-8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58-62页
    2.4 本章小结第62-65页
第三章 硫载体材料中路易斯酸位与硫的化学亲和作用第65-79页
    3.1 引言第65-66页
    3.2 实验部分第66-68页
        3.2.1 实验试剂与测试方法第66-67页
        3.2.2 S@HKUST-1正极材料的制备第67-68页
            3.2.2.1 HKUST-1的合成第67页
            3.2.2.2 S@HKUST-1和S/HKUST-1的制备第67页
            3.2.2.3 单晶结构解析第67-68页
            3.2.2.4 电极制备与电池组装第6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8-77页
        3.3.1 S@HKUST-1的形貌与结构分析第69-72页
        3.3.2 HKUST-1载体与硫的化学亲和作用第72-74页
        3.3.3 S@HKUST-1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74-77页
    3.4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四章 兼具笼状微孔与路易斯酸位的金属-有机框架硫载体材料第79-97页
    4.1 引言第79-80页
    4.2 实验部分第80-83页
        4.2.1 实验试剂与测试方法第80-81页
        4.2.2 S@MOF-525正极材料的制备第81-83页
            4.2.2.1 5,10,15,20-四(4-苯甲酸甲酯基)卟啉(TPPCOOMe)的合成第81页
            4.2.2.2 5,10,15,20-四(4-羧基苯基)卟啉(H_2TCCP)的合成第81页
            4.2.2.3 [5,10,15,20-四(4-羧基苯基)卟啉]氯化铁(FeTCCP)的合成第81页
            4.2.2.4 [5,10,15,20-四(4-羧基苯基)卟啉]铜(CuTCCP)的合成第81页
            4.2.2.5 MOF-525(2H)、MOF-525(FeCl)和MOF-525(Cu)的合成第81-82页
            4.2.2.6 S@MOF-525(2H)、S@MOF-525(FeCl)和S@MOF-525(Cu)的制备第82页
            4.2.2.7 电极制备与电池组装第82页
            4.2.2.8 S@MOF-525(Cu)薄膜正极制备第82-8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3-95页
        4.3.1 S@MOF-525系列的形貌与结构分析第84-89页
        4.3.2 S@MOF-525系列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89-93页
        4.3.3 铝片基底S@MOF-525(Cu)薄膜的电化学性能第93-95页
    4.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五章 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前驱体的多孔二氧化钛锂电负极材料第97-109页
    5.1 引言第97-98页
    5.2 实验部分第98-100页
        5.2.1 实验试剂与测试方法第98页
        5.2.2 多孔TiO_2负极材料的制备第98-100页
            5.2.2.1 MIL-125(Ti)的合成第98-99页
            5.2.2.2 多孔TiO_2的制备第99页
            5.2.2.3 催化性能测试第99页
            5.2.2.4 电极制备与电池组装第99-10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0-108页
        5.3.1 多孔TiO_2的形貌与结构分析第100-104页
        5.3.2 多孔TiO_2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第104-105页
        5.3.3 多孔TiO_2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105-108页
    5.4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六章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碳包覆纳米硫化镍锂电正极材料第109-123页
    6.1 引言第109-110页
    6.2 实验部分第110-112页
        6.2.1 实验试剂与测试方法第110页
        6.2.2 纳米NiS@C的制备第110-112页
            6.2.2.1 MOF-74(Ni)的合成第110-111页
            6.2.2.2 纳米Ni@C的制备第111页
            6.2.2.3 纳米NiS@C-L和纳米NiS@C-H的制备第111页
            6.2.2.4 多孔碳骨架的制备第111页
            6.2.2.5 纳米NiO@C的制备第111页
            6.2.2.6 电极制备与电池组装第111-112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2-121页
        6.3.1 Ni@C的形貌与结构分析第112-115页
        6.3.2 NiS@C和NiO@C的形貌与结构分析第115-118页
        6.3.3 NiS@C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118-121页
    6.4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第123-127页
    7.1 结论第123-124页
    7.2 本工作创新点第124-125页
    7.3 研究展望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45页
致谢第145-147页
作者简历第147-149页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离子束抛光大口径非球面去除模型与工艺研究
下一篇:四苯乙烯类刺激响应变色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