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13-34页 |
第一章 蓝藻光系统 II 结构与功能的概述以及自然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4-34页 |
摘要 | 第14-15页 |
1. 引言 | 第15-16页 |
2. 蓝藻基因组学的研究 | 第16-17页 |
3. 蓝藻光系统II 的结构与功能 | 第17-18页 |
4. 蓝藻的基因转化系统 | 第18-26页 |
·自然转化的概述 | 第18-19页 |
·集胞藻6803 的自然转化系统 | 第19-22页 |
·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分子机制 | 第20-21页 |
·亚株系 | 第21-22页 |
·丝状蓝藻的接合转化系统 | 第22-24页 |
·其它的基因转移系统 | 第24-26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3页 |
Abstract | 第33-34页 |
第二部分 实验 | 第34-65页 |
第二章 集胞藻6803 中一个未知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35-50页 |
摘要 | 第35-36页 |
1 引言 | 第36页 |
2 材料方法 | 第36-40页 |
·实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36-37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7页 |
·集胞藻6803 总DNA 的提取 | 第37页 |
·同源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37页 |
·集胞藻6803 的自然转化 | 第37-38页 |
·突变体的筛选 | 第38页 |
·突变株的鉴定 | 第38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38-39页 |
·光系统II 放氧活性的测定 | 第39-40页 |
·突变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0页 |
3 结果 | 第40-46页 |
·同源重组载体pUC-Δrps2的构建 | 第40-41页 |
·突变株的筛选 | 第41-42页 |
·突变株的PCR 鉴定 | 第42-43页 |
·rps2基因缺失对放氧复合体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rps2基因缺失对非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rps2基因缺失对光系统II放氧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rps2基因缺失对细胞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46页 |
4 讨论 | 第46-47页 |
5 展望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Abstract | 第49-50页 |
第三章 集胞藻6803 自然转化效率的优化 | 第50-65页 |
摘要 | 第50-51页 |
1 引言 | 第5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5页 |
·实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51页 |
·转化载体pUC-Δrps2的构建 | 第51-52页 |
·转化过程中的条件处理 | 第52页 |
·光 | 第52页 |
·温度 | 第52页 |
·转化子的分析 | 第52-53页 |
·集胞藻6803 的电镜观测 | 第53-54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 | 第53-54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 | 第54页 |
·对细胞膜通透性的检测 | 第54-55页 |
3 结果 | 第55-58页 |
·光量对集胞藻6803 自然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光质对集胞藻6803 自然转化的影响 | 第56-57页 |
·光处理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4 讨论 | 第58-61页 |
5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Abstract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