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激光导星自适应光学的研究意义 | 第15-24页 |
1.1.1 自适应光学的作用及其原理 | 第15-18页 |
1.1.2 激光导星对于自适应光学的意义 | 第18-20页 |
1.1.3 未来超大口径望远镜对多激光导星系统的需求 | 第20-24页 |
1.2 多激光导星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24-29页 |
1.2.1 Gemini-South望远镜 | 第24-25页 |
1.2.2 WHT望远镜 | 第25-27页 |
1.2.3 VLT望远镜 | 第27页 |
1.2.4 MMT望远镜 | 第27-28页 |
1.2.5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3 多激光导星自适应光学系统面临的问题 | 第29-30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第2章 大气湍流的三维动态仿真 | 第33-61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大气湍流的统计特性 | 第33-49页 |
2.2.1 柯尔莫哥洛夫湍流理论 | 第33-36页 |
2.2.2 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 | 第36-38页 |
2.2.3 光波在大气中的传播 | 第38-43页 |
2.2.4 大气湍流对成像系统的影响 | 第43-47页 |
2.2.5 Zernike多项式对湍流的描述 | 第47-49页 |
2.3 大气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49-59页 |
2.3.1 湍流的分层模型 | 第50-52页 |
2.3.2 湍流相位屏的构造 | 第52-55页 |
2.3.3 随时间连续变化的相位屏 | 第55-59页 |
2.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3章 三维层析波前重构算法的研究 | 第61-95页 |
3.1 引言 | 第61页 |
3.2 层析重构的理论模型 | 第61-72页 |
3.2.1 区域重构及其正则化 | 第62-66页 |
3.2.2 Zernike模式重构 | 第66-70页 |
3.2.3 模式层析重构的正则化 | 第70-72页 |
3.3 层析重构的仿真结果 | 第72-79页 |
3.3.1 仿真的参数及结果 | 第72-77页 |
3.3.2 湍流模型误差的影响 | 第77-79页 |
3.4 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结构优化 | 第79-93页 |
3.4.1 MCAO系统的视场平均误差 | 第79-83页 |
3.4.2 控制矩阵的计算及系统性能估计 | 第83-85页 |
3.4.3 协方差矩阵的计算 | 第85-87页 |
3.4.4 优化结果 | 第87-93页 |
3.5 小结 | 第93-95页 |
第4章 平面加权波前重构算法的研究 | 第95-127页 |
4.1 引言 | 第95页 |
4.2 聚焦非等晕误差 | 第95-97页 |
4.3 平面加权重构算法 | 第97-110页 |
4.3.1 目标路径与导星路径的关系 | 第97-99页 |
4.3.2 最佳权重系数的求解 | 第99-102页 |
4.3.3 导星位置的优化 | 第102-107页 |
4.3.4 瑞利激光导星高度的选取 | 第107-110页 |
4.4 仿真实验验证 | 第110-118页 |
4.4.1 LTAO模式 | 第112-116页 |
4.4.2 GLAO模式 | 第116-118页 |
4.5 多激光导星波前重构实验 | 第118-125页 |
4.5.1 实验光路 | 第118-122页 |
4.5.2 实验结果 | 第122-125页 |
4.6 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3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43-145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